“我們的海!我們的海!!”
——帝國皇帝徐風裝若瘋癲的敲著總參謀部巨幅世界地圖上的太平洋
…………………………我是分割線…………………………
東方。公元1155年冬,按照天幹地支的年份算是乙亥年,若是按照大金國年份就是貞元三年,若是按照華夏正溯大宋朝的年份就是紹興二十五年。華國中部海港城市——海參威。
“這,才是海軍!這,才是海軍該有的戰艦!!”皇帝陛下在觀禮台上手舞足蹈,旁邊是一圈的雖然滿臉黑線,但已經見慣不怪的華國官員們。然而在遠遠圍觀新式戰列艦下水的華國人民眼裏,如神一般不可侵犯的皇帝陛下的胡亂扭動的行止,一定是祈求上天保佑我中華永遠繁榮的儀式,啊,不,一定是皇帝陛下在做法,“讓”上天賜福於他的子民。子民們的眼光越發的透露出崇拜,看那,那如羚羊掛角般無跡可尋的一揮手,必定符合著天地至理,皇帝陛下果然高深。而親眼看見皇帝陛下祈福儀式的自己,回到家中會多了多少談資啊,就算到酒吧中,這一段“見識”也能換上杯好酒不是?
長二百九十米,寬八十米的巨型船塢中孤零零的躺著一艘美麗的巨艦,任何一個見到她的人,都會傾倒在她的裙下。一百六十米長,二十五米寬,滿載排水量超過兩萬一千噸的大家夥,四座雙聯裝三百零五毫米巨炮,設計航速超過二十節。當皇帝陛下提出這樣的技術指標時,內閣的諸君包括最見多識廣的首相閣下都驚呆了。自從55年前,也就是公元1100年,華曆145年在皇帝陛下以及他控股的皇家工廠牽頭下開始的陛下宣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工業大改造”開始以來,五十五年間,華國的工業生產能力達到了新的高峰,200年10月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200年1月-10月鋼鐵總產量3460萬噸,煤炭總產量1.8億噸,擁有蒸汽機34萬台,蒸汽機最小功率由早期的16匹馬力降低到9.8匹馬力,這標誌著蒸汽機小型化的趨勢以及更廣泛的運用。華國大部分紡織企業都已經用蒸汽機替換了以往的水力驅動模式。
但是盡管如此,這樣規模的戰列艦也比華國海軍之前最大的鐵甲艦——7700噸的定遠級排水量多了足足三倍。內閣以及議會都對此艦的建造持懷疑態度,不過由於一貫以來皇帝陛下總是算無遺策的表現,以及皇帝陛下決定用自己的銀子來建造這艘戰列艦,反對的聲音也就不複存在了——畢竟皇帝陛下花自己的錢,我們做臣下的何必勞心呢?
大家一定奇怪了,這種思想很是不符合中國士大夫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心態。不過,華國擁有一個及其古怪的政體。華國是皇帝陛下一手創建的,帝國元年,皇帝陛下來到了黑龍江出海口附近的一個小村,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挽救華夏”的人生。因此,帝國皇帝是至高無上,而他的個人威信也是至高無上的,更何況二百年高壽容顏不改,更是披上了神話的色彩。可在一百五十年前卻強迫著當時的朝臣們成立了“帝國議會”,議會每四年一次改選,同時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由代表大會選舉出帝國首相。剛開始群臣不敢奉召,還有兩個老臣想要以死相諫的,皇帝說這統治國家的是我,治理國家的是你們,老讓我操心些瑣事幹嘛啊。而且同那些個忠心耿耿的老臣們詳談了一宿,諸如短短四年任期沒人夠時間結黨行誅心之事啊,什麼分權於各部門互相牽製可高枕無憂啊。結果就有了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還有了一個掌握整個國家的議會,下麵軍權,政權,法權各部互不相幹。心中惴惴的老臣死去了,帝國卻靠著這一套平穩了百五十年,而且似乎還將繼續平穩並繁榮下去。
帝國皇帝在第一任議會立法時,在帝國憲法中強加進了一條:“每年帝國政府收入的百分之五歸於帝國皇帝。隻要對帝國無有危害,無論皇帝陛下如何使用,議會不得強行阻止。除此之外,皇帝陛下不得動用帝國國庫一絲一毫,即便餓死,也照此例。”很有皇帝一貫風格的文筆。老臣們又一次跪了滿地。雖然最終還是強加了進去,不過這仁善之名卻也傳了開來,而且皇帝陛下也從來沒有缺少過錢用。廢話,姑且不論遍布全國的由皇帝陛下建立並控股的大型工廠,華曆199年政府全年稅收統計為二十七萬萬枚金幣,百分之五歸皇帝,那就是1.3萬萬枚金幣。1.35萬萬枚金幣是什麼概念呢?年產鋼近百萬噸的皇家鋼鐵廠首期投資是一百二十萬枚金幣,後期追加投資是二百萬枚金幣,也就是說總投資也就三百二十萬枚金幣。1.35萬萬枚金幣可以建設42間這樣的巨型鋼鐵廠。而且皇帝陛下也清楚的知道,錢這個東西也就是個象征,如果不用出去,百萬金幣還比不上一張草紙,倘若自己把這筆巨款藏在地窖裏,那也就是變相的讓帝國每年有百分之五的政府收入消失掉了,也是變相的拖慢了國家經濟的發展。於是皇帝陛下有錢就用,建工廠,建實驗室,建學校,反正能花錢的,鮮有皇家不插手的,隻是全國各地遍布了皇家XXX紡織廠、皇家XXX小學這樣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