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一個是目前這個時代,中原地區所擁有的作物,像什麼玉米、紅薯之類的糧食作物,即便知道這玩意兒高產,能夠帶來大量的糧食。
曹昂也不會選擇。
因為當下漢朝境內沒有。
等他找到玉米和紅薯的種子,進行培育栽種,那這天下間的人,恐怕都不知道已經餓死多少了。
未來再好,當下用不上,不能迅速轉變為資源,那它的優先級都隻能排在最下麵。
最後一個要求,就是改進培育的難度,這也在考量範圍內。
雖然這一摞字條上沒有說誰難誰易,在選擇之前也不會顯現出步驟。
但曹昂自己有一個基本的邏輯判斷,有可能要經曆漫長時間,甚至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進行一點一點改進實驗的糧食作物,他都隻能排除。
總不可能選擇了一種高產作物。
結果前後卻花費了幾代人的時間,去進行培育改進,那可能一代君臣都沒了,這玩意還沒改好。
請問有什麼意義呢?
綜合以上的各類原則。
曹昂最終做出了選擇。
……
看著麵前的幾張字條。
曹昂先是把黍和菽移了出去,這是兩種已經漸漸退出了時代舞台的糧食作物,在當下的主要糧產中占比不多。
其次,經過了一番思想鬥爭。
又把水稻給挪了出去。
必須承認的一點,就是在看見水稻的時候,曹昂是非常動心的。
此物的名聲實在是太大了!
但是在理性思考過後,曹昂還是隻能選擇放棄。
蓋因為眼下全國的重心在北方,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於人口重心全部都在北方。
南方和北方相比,是處於絕對失衡的狀態,而水稻這種作物,雖然在北方也能種,但遠遠不如南方的效果好。
而北方能夠大規模種植出水稻的遼東地區,眼下小部分在公孫康手裏,大部分都屬於外邦地區。
那麼盲目選擇水稻的話。
就會導致改良研發出來了之後,也未能產生太大的作用。
那可就算是白瞎了。
或許將來在統一了全國之後,曹昂會逐步開發南方的廣大地區,將南方的發展程度也提升上來。
但那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了。
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實現。
而且等到統一了全國之後,可以繼續向南擴張索取,那裏本身就有點高產稻種,因此現在浪費機會就沒必要。
因而在幾番排除之後。
曹昂麵前就剩下兩張紙條。
“粟”“小麥”
這就是曹昂的選擇了。
前者是眼下漢朝占比最多的糧食作物,在如今這個時代的糧食產出比重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小麥雖然不如粟的比重大。
但也已經嶄露頭角。
同時小麥本來就主產於北方,是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進行研發選育,然後以最快速度派上用場,提高糧食產量的一種作物。
此二者基本就是綜合各項後的最優解了,因此曹昂毫不猶豫的,將兩張紙條貼在了兩本空白的線裝書籍上。
……
“嗤!”
隨著曹昂作出選擇。
兩卷書籍上開始漸漸的顯露出文字,而其餘未被選擇的紙條,則瞬間無火自燃,很快就化為了飛灰。
片刻之後。
曹昂手中出現了兩本,寫滿了文字的書籍,書本的厚度,甚至還因為品種不同,而略微有所區別。
在得到了成品後。
曹昂迫不及待的將書冊翻開。
內裏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對於不是很懂農業,甚至可以說除了一些邊角消息之外,一竅不通的曹昂來說。
此二物基本等同於天書。
除非他能靜得下心來,沉浸於書本之中,慢慢的去通讀,並且配合著實物進行研究。
否則絕對無法吃透。
但最起碼文字他看得懂。
有一些非常顯眼的,標題類型的文字,曹昂還是能理解其中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