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原理完全沒有問題,基於球麵鉸接結結構、並聯動梁超低速液壓係統的靈感圖我們已經拿給劉工看了,設想很驚人,雖然隻是粗略的設計,但也提到了一些工藝上的關鍵點。”
“如果順著他的思路往下走,熱等靜壓設備的液壓模塊,最多一個月的時間就能解決----當然,我說的是實驗室形式的解決,而不是量產。”
“電容更不用說了,按照工藝文檔製造的第一批電容已經下線了,理論性能比舊工藝提升3倍以上......”
“總結來說,我們在熱等靜壓設備上的瓶頸,已經在事實上得到了解決。”
606所的會議室裏,王顯國的神情難掩激動,他收到林永明轉發的技術文檔之後,立刻就組織起了驗證行動,而結果也沒有讓他失望。
這也就以為著,自己之前夢寐以求的那張底牌,現在已經攥在了自己手中。
我們能造熱等靜壓機了!
我們擁有了在關鍵時刻掀翻桌子的實力!
當然,我們還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量產,也很難用實驗室級別的熱等靜壓設備去支援二十二號項目,製造發動機、機體所需的各種零件。
但問題是,你們敢賭嗎?
DSI敢賭嗎?QUINTUS敢賭嗎?美國佬敢賭嗎?
要真把我們惹急了,我們就埋頭搞自研,等成果出來之後,那可就不是“完全封閉市場”那麼簡單了。
我們會用相對廉價的成本、和更優質的服務,反向吃掉你們的所有市場!
所以,從這兩項技術誕生的時刻開始,談判的天平已經開始暗暗傾斜了.......
王顯國的情緒激動,台下聽著的眾多研究人員則更是如此。
“大容量電容解決了?那可不隻是熱等靜壓機的問題啊.......哎,劉哥,我記得你們之前有個項目是電磁相關的,這個成果共享過去能有用嗎?”
“你說有沒有用?昨天我就打報告了。真沒想到突破來得這麼快......不過我估計最後這項技術應該不會優先應用到我們的電磁彈.......電磁項目上,估計會先給光伏、動車組之類的用。”
“真牛逼啊......也不知道是哪個實驗室出的成果。那個液壓係統結構也很新,以後估計也大有可為。”
“那倒不一定,這種設計的局限性比較大,我估計隻有HIP能用得上,不過能搞出來就已經很厲害了。”
“是啊,HIP一出,我們的冶金工業水平起碼往前跨越了5年,更不用說大容量電容器帶來的裂變效應了----哎,你們之前聽說過有人在搞這方麵的研究嗎?”
“我聽說江西那邊在搞電容,但成果不是他們出的,我已經問了。”
“那就真不知道是哪個所了,這也太低調了.......”
在眾人欣喜、熱烈的討論中,這次的通報會很快結束,而下一階段的工作也已經明確:
以熱等靜壓設備已解決為基本條件,全力推動二十二號項目發展。
重新調整各項工作優先級,確保在4個月之內,完成第一台原型機的製造。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但王顯國卻信心爆表。
原本壓在他頭頂上的那些沉重的陰霾,被一個神秘、強大的“大學生”,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徹底驅散。
就如同烏雲被颶風攪碎,被原本深藏在後麵的太陽露了出來。
此時,他的心裏隻有一個念頭:
後輩尚且如此,我們更需努力了!
於是,他立刻預訂了一間小會議室,召集了相關專家,開始對兩項關鍵技術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