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龍的可貴之處(1 / 3)

讀過《三國演義》,對趙雲都有很深的印象。小說寫到趙雲的地方不少,重點寫他的回目就有“單騎救主”(41回)、“智取桂陽”(52回)、“截江奪阿鬥”(61回)、“力斬五將”(92回)四回。其中前三回都與初期的荊州之爭相關,並都有一定的史實依據;寫他年已七旬時隨孔明北伐,在鳳鳴山連斬五將,則史無所據,純屬小說家藝術創造。不過,《三國演義》寫趙雲,總體上是比較真實的,與曆史上的趙雲基本相符。

曆史上的趙雲,給人印象最深的主要不在勇力方麵,而是他的膽識、人品。作為一員武將,趙雲無疑是第一流的,但他不像眾多三國戰將那樣主要以武勇揚名,他表現為有勇有謀,處事縝密,見識不凡,人品高潔,是一位德才兼備的人物。就他的德才來說,蜀漢其他將領可以說沒有哪個能跟他相匹。人們曆來對趙雲也沒有什麼爭議,一致推崇他的美德,這在三國人物中也是少見的。蜀漢方麵包括劉、關、張以及諸葛亮在內,曆來的評價並不一致,至少在某些方麵有爭議;而趙雲,則沒有這種現象。曆史上的趙雲確實有不少令人敬佩之處。

擇賢而事恪盡職守

《三國誌·蜀書·趙雲傳》載,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石家莊市之北的真定)人。漢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趙雲由郡人推舉,率領一小隊地方武裝投入公孫瓚麾下。公孫瓚當時為幽州刺史,是北方一大割據勢力,初時很有名聲,也很強盛。趙雲就是在公孫瓚外遇見劉備的。劉備與遼西這個公孫瓚曾一起師事名儒盧植,劉備起事後常常不如意,最初投靠的就是公孫瓚。

趙雲與劉備在公孫瓚處相遇,兩人一見如故,十分相投,從此結下深交。公孫瓚得勢後驕傲起來,記過忘善,妒賢忌能。趙雲看到公孫瓚是個不能共圖大事的人,就借口兄長去世需回去奔喪,歸家靜觀事局變化。後來公孫瓚被袁紹消滅,劉備轉輾徐州及曹操處,又往依袁紹。袁紹的大本營在鄴城(今河北臨漳縣),位於今石家莊之南。趙雲聽說劉備在哪裏,就趕到鄴城見劉備,從此留在劉備身邊,一心追隨劉備。其時為公元200年袁、曹官渡之戰時。

當時,北方最強大的割據勢力是袁紹,河北又是袁紹的根據地。趙雲在家鄉多年,一直沒有去投奔袁紹,也沒有去投奔曹操等人,而歸隨了當時處於最危難之際的劉備(劉備當時一兵一卒沒有,關羽、張飛又失散尚未相聚),足見趙雲在識人上是很有眼光的。古時有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的說法,趙雲歸隨劉備就很有這樣的味道。當時劉備十分高興,史載“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十分親密。原先劉備隻有與關羽、張飛二人“寢則同床”,可見劉備當時與趙雲親近的程度。早期追隨劉備的麋竺、簡雍、孫乾等都沒有這樣的記載。

當時軍閥混戰,不少人朝秦暮楚,哪邊勢力強就往哪邊倒,趙雲在擇主上是有他的原則的。公孫瓚起初名聲較好,趙雲投奔他的時候,公孫瓚問趙雲:聽說河北人都願意歸順袁紹,你為什麼獨獨要離棄他?趙去說:如今天下大亂,結局難料,而老百姓有倒懸之危,家鄉人關注的是從仁政所在,不是為瞧不起袁紹對你懷有別的私心。可見趙雲擇主是同天下安危聯係在一起的,目的是希望找到個明主出來平定天下,為老百姓解除苦難。他追隨劉備,就因為他感到劉備在這方麵合乎自己的理想,不是隻想謀個一官半職。事實上,趙雲歸隨劉備後,隻是當劉備的“主騎”,類似衛隊長一類的角色,不屬於朝廷的正式官員。

公元201年,劉備到荊州依附劉表時,趙雲隨同,仍是負責警衛方麵的工作。到公元208年秋曹操南取荊州,劉備在當陽長阪(今荊門市從團林至十裏鋪一帶的長阪崗)被曹操追上,大敗潰散,棄妻南走,趙雲於亂軍之中出生入死,“身抱弱子”,並“保護甘夫人”,即弱子劉禪(時一歲多)之母,“皆得免難”,這是趙雲份內的責任。《三國演義》據此寫出“趙子龍單騎救主”的精彩篇章,不免誇張,但趙雲不顧個人安危力保甘夫人母子安全這種恪盡職守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公元212年的“截江奪阿鬥”,也充分表現出趙雲恪盡職守的品格。此前,孫權為結好劉備,共同對付曹操,於公元210年把其妹妹嫁給劉備。孫夫人好武驕縱,帶來的一批東吳吏兵依仗孫夫人是孫權之妹,驕橫不法,連劉備也無可奈何。劉備深知趙雲為人持重嚴瑾,必能整治這幫人,特任命他執掌“內事”,就是管理內部事務,東吳吏兵果然不敢再肆無忌憚。劉備西入益州,又讓趙雲留下來任留營司馬。當孫權派船前來接孫夫人歸吳時,孫夫人悄悄將阿鬥一起帶走,被趙雲與張飛勒兵截江,奪了回來。作為趙雲來說,這也是他應盡之責。如果不是趙雲這樣細心謹慎,盡職盡責,很可能阿鬥被孫夫人帶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