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嗬,早趕晚趕終於兩更,雖然遲了一點...本章之後,第一卷算是完成了,明天休息一天,整理第二卷大綱,後天開始恢複更新
----------------------------------------------------
話說轉眼到了光和三年年末,雖然下邳依舊是一片興旺,但是大漢天下卻是另一副景象。亂民隨處可見,盜匪橫行於野,官則報喜隱憂,朝堂之上一派歌舞升平之狀,百姓則忍饑挨餓一年耕作所得尚不足完稅抵賦,更是怨聲載道。徐州境內情況也大抵如此,便是下邳治下,也有不少百姓過著入不敷出的日子,好在孫堅為官清廉,課稅遠較其他郡縣要輕,更兼愛民,常有賑濟之舉,到讓下邳境內安然無事,百姓們競相傳頌下邳富足,儼然大漢天下唯一一方樂土的樣子。
哪知便是這般傳頌給下邳惹來了不小的禍事。原來那徐州與兗州交界之處有二山,名喚九裏山與芒碭山,因為是兩州交界之處,故而亂民賊匪最喜匿身其中,徐州剿則過境兗州,兗州剿則複還徐州,唯因大漢律令州治郡國兵不得越境行動,有違者按造反論處,反而給了賊匪們安身立命之所。是以數十年來,九裏山芒碭山中的亂匪是剿而不盡,殺之不絕年年做亂兗徐二州卻依然活躍在茫茫九裏山與芒碭山之中。
那九裏山山中有亂匪無數,若說人多勢眾首推大頭領沈成,那沈成立了山寨就在九裏山主峰之上,計有亂賊精銳不下兩萬人算上從賊的老弱婦孺整個寨中怕不有五萬人馬,傲視整個九裏山故而沈成令下在九裏山中算是有些聲威,至少九裏山中大大小小的頭目接了沈成的匪令倒是真的莫敢不從。而芒碭山中卻是亂了很多,山南山北各有一夥亂匪人多勢眾,山南清風寨的大頭目喚做裴宣,乃是個書生,兩年前被賊人裹挾了進山卻因頗有智計收攏人心挑撥離間無所不用其極一番手段下來倒真的收攏了不少亡命之徒在其身前效力;山北飛虎寨一夥的大頭目名喚樊能卻曾是大漢邊軍,因為看不過上司欺下瞞上克扣軍餉一怒之下捅翻了上官隻得逃出軍營,原想回老家安生卻奈何海捕文書通緝畫像,隻得落草為寇憑得一身武藝力壓眾人做了山北的寨主。那芒碭山中山南之人嘲笑山北之人為莽夫,山北之人卻看不慣山南之人盡使些陰謀詭計下流招術,是以便是官軍來剿也不曾合作,平日裏更是火拚不斷,反到不如九裏山大頭目沈成麾下兵強馬壯。
卻說平日裏,九裏山芒碭山諸匪也就為禍鄉裏四周,到不敢輕易離了山寨,隻是這年實在年景不堪,四鄉百姓收成本就不好,又加官府重稅,家中幾無存糧,沈成帶了寨中人馬四處行劫也不足山寨一年之用,眼看年關將近,沈成心中不免動了心思。這下邳境內照百姓口口相傳富庶無比,離那九裏山也不過一日路程,不算太遠,便想帶人去下邳一趟,也好搶足了糧草回山,可是沈成也知道,在這徐州境內唯有下邳境內那一支軍馬最是雄壯,乃是中央軍編製,領軍之人黃蓋更有數次平叛剿匪的好大名聲,不是輕易便能拿下的,又恐若真去下邳行劫不成反被剿,那就頗為不美,於是私下派人約了芒碭山山南山北兩座寨子的頭目裴宣樊能前來自己寨中商議,想三寨一齊起兵,靠著人多勢眾拿齊掠下邳。
話說樊能裴宣接到沈成通知,一來不知自家對頭也受邀請,二來攝於沈成聲威,三來自家寨中確也頗有斷糧之危,便也欣然應承,隨來使去了沈成寨中,想一齊出兵劫掠一番。到了沈成寨中,裴宣樊能二人才發覺自己對頭也受邀上山,心中不免光火,樊能更是一言不合便要自行下山回寨。那沈成如何肯讓樊能便走,急忙拉住,不住以紛爭事小斷糧事大勸之,樊能想到山寨之中的確糧草不足,倘若不去下邳,恐怕難到明年秋收之時,如今三寨彙聚正式兵強馬壯之際倘若劫得糧草,度過難關,日後再尋裴宣晦氣也是不遲,便悶悶回座。那裴宣乃是個智計百出之人,轉眼間於心中便有了定計,見樊能回來,起身便說:“樊大當家,如今我等三寨之中皆盡缺糧,你我二人再有紛爭不過便宜了山下官軍而已,到不如就此罷手,共度難關,事成之後,若是樊大當家覺得我清風寨有夠誠意,便兩廂就此罷手,不在爭鬥,若是樊大當家覺得我清風寨還是不夠意思,也可盡管再來,隻是眼下還盼你我聯手,與九裏山沈大當家一到,共商大計才是!”樊能見裴宣說的真切,也不多想,應承下來,心下若是裴宣再玩什麼花樣,大不了此次下邳行劫之後回了山寨再與他算帳便了,此時倒不如賣沈成一個麵子,於是便也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