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載火箭、無人升空、載人登月、航天飛機、土星5號超重型運載火箭一係列的奇跡都是在那個時候創造出來的。
但如今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各國的航天技術依舊是在上麵敲敲打打,補一些補丁。不說前進,甚至搞不好還有可能倒退了。
早在幾十年前,蘇米都曾實現過載人登月,然而幾十年過去,載人登月已經不在各國的計劃和安排中了。
當然,這也和航天發動機技術遲遲未能有所突破有關係。
在很多科幻或者科幻電影中,飛行器總能為星際旅行的全程提供動力。
但在現實中,火箭推進器的發動機技術,根本無法實現這一點。
相對於裸露在外的推進劑儲箱,化學火箭的發動機看上去很小,但它的胃口很大。
“吃得多,幹活的效率卻不高。”
傳統的化石燃料發動機需要吞噬掉的海量能源,卻隻在提供短期動力方麵有效——儲存的燃料很快用完,推進器馬上被當成垃圾扔掉。
化學火箭的大部分燃料被用來擺脫地球引力,剩餘的一點則被用來推動火箭的“太空滑行”。火箭飛往目的地,僅僅是依靠慣性。
對於星際飛行來說,這種引擎顯然力不從心。
就拿大名鼎鼎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來說。
它是米國研發出來的超重型運載火箭,號稱史上最強火箭係統。
然而高達110.6米、直徑10米、推力高達3408噸的它,卻僅僅能將118噸物品送入近地軌道,如果是要送往月球軌道的話,載重會急劇縮小到45噸。
其原因在於火箭產生的近三千五百噸推力中,很大一部分被用來“拖”起火箭自身和2000多噸燃料。
它的“比衝量”並不高,隻有300多秒,表明了它的推進效率的低下。
這就是為什麼要將一個質量很小的人送上太空,卻必須使用一枚巨大火箭的原因。
如果依舊使用這種傳統的化石能源火箭作為運載,恐怕航天技術並沒有辦法得到太大的突破。
所以徐川想重點研究一下這方麵的東西,看看能不能為航天發動機找到一條新的道路。
坐在電腦前,徐川思索著航天發動機的新路,不知不覺夜逐漸已深。
當月亮爬上頭頂的時候,放在桌上的手機響了一下。
徐川拾起手機看了一下,是他那位新上任的生活助理發過來。
“徐院士,現在已經很晚了,如果您沒有什麼緊急的事情,該入睡了。”
看著信息,徐川嘴角動了動,又看了眼時間。
好吧,不知不覺間已經晚上十一點了。
搖搖頭,他放下手機,整理保存了一下電腦上的資料,起身去洗漱。
這就是生活助理的妙用嗎?
不能實現熬夜自由的科研人員,叫什麼科研人員!
安穩的睡了一覺後,翌日,徐川來到了南大。
如今可控核聚變技術已經實現,他作為南大的正教授,怎麼著也該回來上上課,帶帶學生了。
推開辦公室的大門,徐川走了進去,正在辦公室中自學的蔡鵬扭頭看了一眼後,驚喜而又激動的迅速站了起來。
“教授,您終於回來了!”
一句終於,讓徐川有些不自然的輕咳了一下,麵對蔡鵬這個學生,他大概的確略微有那麼一點不好意思。
畢竟將人家收為學生快兩年的時間了,自己並沒有教過他多少的東西,之前忙著可控核聚變領域的東西,蔡鵬基本是丟給穀炳和阿米莉亞去帶去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