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行星發動機(3 / 3)

孫雨彤點了點頭,好奇的問道:“那是否可以理解為全球的生態環境,碳中和等問題都將在未來得到緩解,甚至是解決?”

徐川點了點頭,道:“可以這樣說。在可控核聚變技術實現以後,這些問題能得到很大的緩解。甚至從相對長遠的角度來說,它們能得到的徹底解決。”

“畢竟,可控核聚變技術燃燒的氘氚,釋放的是中子與氦三。在發電過程中,無論是二氧化碳還是其他溫室氣體都是沒有的。”

“而對於聚變熱能的利用,核聚變裝置也遠比普通的發電設備要更強。”

孫雨彤點了點頭,繼續道:“第二個問題是從網絡上挑出來的,在提這個問題前,我想先谘詢一下徐院士您有沒有看過或者了解過《流浪地球》這個或者電影?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將跳過這個問題。”

“當然,後續的報道中這段也會剪輯掉的。”

徐川有些好奇的看了她一眼,不明所以的點了點頭,道:“有過一些了解。”

孫雨彤:“是這樣的,有網友想問問您,在去年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中,電影中提及的行星發動機其原理就是核聚變,您如何看待這一科幻方向?在您來看,電影中展現出的行星發動機等核聚變應用場景在未來能否成為現實?”

聽到這個問題,徐川有些感興趣的挑了挑眉。

不得不說,這個問題相對比上個問題來說,提的還是有那麼些多一點點水平的。

思索了一下,他組織了語言開口道:“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利用核聚變作為能源來驅動龐大的行星發動機,這是科幻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更是作者對未來科技的期待,特別是對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途徑——可控核聚變能的期待。”

“對於可控核聚變技術來說,一旦實現應用,像海水淡化、星際旅行等因耗能巨大而望而卻步的工程均有望在核聚變的支持下得到快速發展。”

“至於電影中行星發動機等硬核科技以目前的認知來看,的確有些遙不可及。但隨著未來的重大發現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突破,在未來或許可以成為現實。”

“當然,如果要建造如此巨大的行星發動機,無論是對於結構材料,還是可控核聚變本身,都是一種極大的奢望,至少需要再經曆數輪突破,或許才有希望。”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在行星發動機中,使用的聚變原料是常見的石頭。其原理是“重元素聚變”。”

“重元素的聚變是核聚變反應更高級的形式,它一般隻發生在大質量的恒星內部,像太陽這樣質量的恒星內部也不可能發生重元素核聚變,隻有比太陽質量大八倍以上的恒星才可以實現鐵元素的聚變。”

“而目前我們實現的可控核聚變技術,使用的原料是氫的同位素氘氚。它隻需要1500萬攝氏度左右就可以達到聚變條件。但是比它高一級的氦元素的聚變就需要近2億攝氏度了。”

“可如果要使得常規的石頭,其主要成分一般是二氧化矽、碳酸、氫氧化鈣等物質產生核聚變現象的話,需要的溫度至少需要在二十億攝氏度以上。”

“盡管理論上來說,這是可以做到的。”

“但這項技術,對於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來說,這是一種無法想象的核聚變技術。雖然理論上可以,但要在現實中實現太難了。”

“哪怕是我,也無法給出一個實現它的預判時間。”

PS:晚上應該還有一章,不過不確定能否在十二點前發,老規矩,十二點前沒發出來,那就第二天早上起來看吧,順帶求一下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