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研究表明Li+在LIBs充放電過程中的嵌入/脫出會破壞石墨層間的範德華鍵,造成晶格膨脹,從而可以有效分離石墨層。
為此,經過電化學循環的石墨負極在化學氧化後得到分散均勻的GO,在剪切力和酸處理的作用下可以提高石墨烯的產率,進而形成石墨烯。
通過進一步還原實驗,閻流他們獲得了層數一到四層的石墨烯,且剝離效率是天然石墨的3-11倍,最高產率達40%,石墨烯層厚度為1.5 nm並且導電率為9100 S m1的材料。
相對比正常的通過機械剝離法、取向附生法、液相或氣相直接剝離法來製備單層或多層石墨烯材料來比,這種方式的效率的確可以說是相當高了。
看完手中的資料後,徐川也有些感歎。
不得不說,有時候運氣在材料研究的過程中真的很重要。
誰又能想到,在優化鋰離子電池的的時候,會意外找到一種全新的製備高純度石墨烯材料的方式呢?
當然,這種合成石墨烯材料的方式問題也有。
比如采用這種可以算作‘化學氧化-還原法’從廢棄鋰硫電池中製備石墨烯顯然也會涉及到環境不友好且價格昂貴的氧化劑和還原劑的使用。
同時由於化學反應也會破壞石墨烯結構的整體性等等。
這些都是問題。
但是拋開這些問題來看,由這種手段製備石墨烯材料的前景的確廣闊。
其他的不說,其剝離效率能達到天然石墨烯的數倍,就是個相當誇張的數字的了。
詳細的了解了一下這種石墨烯材料的製備過程,整理一下自己腦海中的一些想法後,徐川將這件事繼續交給了那麼叫做閻流的研究員去進行處理。
至於他自己,則是重新回到棲霞可控核聚變園區主持工作。
石墨烯的量產的確相當重要,這是一個很廣闊的市場,不過破曉聚變裝置的第一次點火運行更加重要。
另一邊,在徐川緊密籌備點火試運行時,廬陽科學島上的EAST裝置已經做好了再次啟動的準備。
時間很快來到了九月二十五號。
初秋的天氣萬裏無雲,一絲微風帶動著燥熱的氣息吹拂在人們的臉龐上。
廬州科學島,EAST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的總控製室中,諶明繼目光緊盯著總控製台前的屏幕,那上麵,各種跳動的圖像和曲線,顯示著EAST裝置正在運行。
一旁,助理莫鴻運彙報著情況:“諶院士,等離子體溫度已經達到了1.17億攝氏度,是否正式開啟運行實驗?”
諶明繼點了點頭,下達指令:“開啟運行實驗!”
隨著命令的傳遞,一項項的工作不斷完成,漫長又緊張的時間一點點過去。
五分鍾的時間很快抵達。
不得不說,經曆過數千實驗放電的EAST裝置的確有它的本領,五分鍾三百秒的時間,並不是它的極限。
而總控製室中,時刻注意各項數據的諶明繼眼神中露出了滿意神色,雖然之前下令將運行時間定在五分鍾,但他也做了另一手準備。
如果在實驗過程中,EAST裝置運行良好,實驗將繼續下去,抵達EAST的極限。
也不知道過去了多久,總控製中爆發出來一陣歡呼。
站在人群中的諶明繼老臉上也帶上了笑容。
雖然因為立場和屁股問題,他對那位徐院士並不感冒,但對於可控核聚變實驗的推進,他的確是真心的。
450.73秒!
毫無疑問,這個運行時長打破了托卡馬克裝置的曆史記錄!
由法蘭西的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創造的120多秒,僅僅隻有它的三分之一。
相對比他之前提出的三百秒,足足多了近一半的運行時長。
七分半,這份數據,足夠他去向全世界炫耀了。
隨著收尾工作的完成,諶明繼也接受了媒體邀請對這次的EAST運行實驗做一個詳細的報道。
畢竟目前的EAST是國內最大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也是最先進的反應堆,450秒的運行時間打破了高麗國一億溫度二十秒的運行時長,創造了新的曆史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