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是物理學中,一種理論上提出的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它可能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又不構成我們目前能看到和觀測到的任何天體。”
“結合宇宙中微波背景輻射各向異性觀測和標準宇宙學模型(ΛCDM模型),我們可以確定當前可觀測宇宙中的暗物質占全部物質總質量的85%、占宇宙總質能的26.8%。”
“它是宇宙的主體構成部分,至今仍未被我們發現。”
“而惰性中微子同樣是物理學理論上提出的一種宇宙基礎粒子,它可能是構成暗物質的一種基本粒子。”
“從這次ALICE探測器13Tev能級對撞實驗數據分析結果來看,這一區極有可能隱藏著一顆目前人類未知的粒子,而從各數據來看,這顆未知的粒子有可能是理論中的惰性中微子。”
話音落下,台下無數的媒體記者紛紛又將手舉起來了。
這次徐川就隨便挑了,被點到的媒體記者相當興奮。
“徐教授,您剛剛在報告中提到了一個專業名詞,3sigma的置信度,能否解釋一下這是什麼意思呢?”
徐川:“sigma是統計學用來表示標準偏差,即數據的離散程度的一個標準,也稱作“標準偏差三倍法”,是一種統計準則,用於衡量特定測試項目特定樣本組合的正常範圍。”
“你可以理解為,3sigma意味著這件事發生的概率在99.73%以上。”
聞言,台下人群再次騷動了起來。
特別是對於這些並不是很都懂高能物理的領域的媒體記者來說,99.73%的概率可以說已經很高很高了,這個概率幾乎和發生了沒多大區別。
“徐教授,請問如此之高的概率,是不是意味著你們已經找到暗物質了?”台下有媒體記者迅速跟進問道。
徐川搖了搖頭,道:“我可從沒說過這種話,在物理界,如果要確定一件事情的發生,亦或者確認一顆新粒子的存在,需要至少達到5sigma的置信度以上。”
“5-sigma置信度可以理解為,所觀測到的結果99.99994%是真實的結果,隻有達到這個置信度,才可以確認真實存在。”
“所以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圍繞這顆未知的新粒子進行更多的實驗,收集更多的數據提升置信度。”
話落,又一個媒體記者站了起來:“徐教授,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一場對撞實驗是在2018年9月28日進行的。”
“而在對撞實驗啟動的當天,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發生7.5級地震,導致兩千多人死亡,一千多人受傷,請問這兩者是否有所關聯?是否是LHC的運行導致了蘇拉威西島地震?這是否是上帝的警告?”
聽到這個問題,徐川看了提問的媒體記者,果然,搞事的是一名外國記者,正一臉仇視的看著他。
“這是沒有任何依據的事情,事實上LHC的運行並不是對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任何的破壞,更不會造成地震等自然災害.”
在新聞發布會上,每次都有這類媒體記者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
更有一批人自始至終都認為LHC的運行會給地球帶來災害,因此每年都會集結一大批的人抗議,阻止LHC的實驗。
對此,徐川隻能表示,國外的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程度真的拉胯,這類人就該去治治腦子。
不過這話他可不能在發布會上說,而且回答這個問題用詞還得謹慎,一旦被這些媒體記者抓到了什麼能夠斷章取義的回答,那真是掉進茅坑不是屎也是屎了。
大禮堂中,氣氛相當火熱。
除了少部分的媒體提出了一些稀奇古怪問題外,更多媒體記者注意力都在惰性中微子、暗物質、宇宙這些東西上。
沒辦法,這一發現實在是太驚人了。
惰性中微子、暗物質、暗能量
如果13Tev超高能級的對撞實驗數據中真的存在一顆這樣的粒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將是顛覆性的發現。
在場的不少人都想到了近十年前的“中微子超光速事件”,當時來自意呆利的中微子振蕩乳膠徑跡(OPERA)合作組宣布,在一次中微子實驗中發現了“超越光速的中微子”。
這一結果險些將直接打破愛因斯坦在上個世紀創建的狹義相對論,也差點顛覆整個物理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