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核能β輻射能聚集轉換電能機製技術中和‘原子循環’同等重要的另一個項技術:‘輻射隙帶’
在實驗室中等待了差不多六個多小時的時間,第一片用於氣相沉積加工處理的半導體材料終於完成的間隙填充與薄膜階梯覆蓋。
漫長的等待時間過去,徐川重新帶上了手套口罩護目鏡等防護設備,打開氣相沉積爐將裏麵完成加工的材料取了出來。
第一批加工好的材料並不算大,邊長隻有30*30cm,不過作為實驗體,它已經足夠了。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它的麵積不大,但厚度卻比一般需要使用氣相沉積設備加工的材料厚多了,足足有近兩厘米厚。
畢竟是用於處理核廢料上的,如果太薄,它沒法完全吸收掉核廢料散發的輻射。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做出這種半導體材料了。
在之前的時間中,他已經相應的做出了三分完全不同的新半導體材料,隻是測試結果都不盡人意。
當然,這是他故意的,畢竟一次就做成功,這有點太不可思議了。
而三份材料失敗的材料,從測試和理論上都給了他足夠的調整數據,再完成材料的研發,就合情合理多了。
盡管相對比其他實驗室研究所的材料研發過程來說,這依舊簡潔多了。
要知道很多實驗室或研究所研發一份新材料可能要失敗幾十,幾百甚至幾千次才能做出來。
“王遠,取一部分材料,先去做一個全麵的常規檢測。”
實驗室中,徐川先目測觀察了一下手中合成出來的材料後,對著身邊的研究員開口道。
這名叫王遠的研究員,就是之前克雷研究所打電話時遇到的那個青年。
雖然有些喜歡八卦,不過做事相當細心,也很有天賦,再加上年齡不大,他就親自帶在了身邊,讓對方幫忙打打下手。
對於一名普通的研究員來說,跟著一名諾獎得主打雜,那叫做打雜嗎?
“好的教授。”
王遠沉穩的從徐川手中的接過的材料,切割了一小部分下來,而後迅速的離開了實驗室。
至於徐川自己,則帶著剩下的材料來到了輻射室,親自對這塊材料的實際轉換能力進行測試。
測試的方式並不算複雜,將這份材料製造成類似於太陽能發板一樣的設備,然後利用輻射強度不同的核廢料進行檢測。
從最關鍵的發電能力,到電離輻射對這種半導體材料的破壞,再到轉化效率等方麵,看看它能否達到規定的指標。
如果能,就代表這種新材料已經研發成功,如果不能,那就要看看是哪方麵有問題,然後再來查漏補缺。
不過對於手中的新材料,徐川信心十足。
這種新半導體材料,是上輩子完全優化後經曆了實際運用驗證的。
在性能和安全性方麵完全可靠。
花費了一些時間,在實驗室其他研究員的幫助下,徐川將這份新半導體材料加工成了一個簡陋的設備。
連接在上麵的各種檢測設備讓它看起來有些像是以前老式的拖拉機車頭上的發動機。
盡管它看起來有些醜陋,但可是名副其實的最頂尖,最前沿的科技。
整套設備的核心由半導體輻射電能轉化材料+此前研發的防護材料組成,前者完成輻射能對電能的轉換,後者作為安全保護措施防止裏麵的設備出現意外後核輻射泄露出來。
至於連接在上麵的各種檢測設備,後期在完成後都是需要拆除的。
穿戴著由無鉛納米複合重構防護材料製成的防護衣,一名實驗室的工作人員隔著一麵鉛玻璃利用設備將一份帶著濃重核輻射的核廢料送入了全封閉的裏間實驗室中。
在核廢料從封閉的鉛箱中取出來的一瞬間,安置在全封閉實驗室中的各種輻射探測器尖叫蜂鳴了起來,各式各樣的警報聲不斷響起。
而在實驗室的另一個觀測室中,徐川和韓錦等眾人正透過監控觀察著整個實驗。
從顯示屏上的輻射計數上可以看出,正在進行實驗的輻射室中,輻射計量已經超過了一千毫希(mSv),且這個數值正受核廢料的影響在不斷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