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無比重要的談話(3 / 3)

“特別是這兩天,瑞典科學院已經收到了無數份來信,都是推薦‘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應用’的,其中不乏薩爾·波爾馬特教授和布萊恩·施密特教授這樣的諾獎得主。”

聞言,沃夫岡·克特勒皺起了眉頭,道:“前兩年我們就已經商議過他了,今年還要再商議嗎?這項成果雖然足夠偉大,但它出現至今也才三年多時間,實在是太年輕了,並沒有經曆足夠的時間沉澱。”

“而且他也太年輕了,今年才二十歲,甚至還要過好幾個月才到二十一歲。”

諾貝爾物理學獎規則規定,獲獎者的貢獻必須“已經受時間的考驗”。這意味著諾貝爾委員會往往會在科學發現的數十年以後才會為此頒發獎項。

例如,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一半頒給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表彰他早在1930年代在研究恒星結構與演化上所做的成果。

這種做法的弊端在於,不少有重要科學貢獻的科學家在有機會受到諾貝爾獎的肯定之前,便已去世。

所以想要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僅需要有重大的成果,還需要活的長久。

聞言,剛剛發言的老人喬治·斯穆特教授反駁道:“但是它已經有了足夠的成果,並且經曆了考驗不是嗎?”

“利用它,我們已經成功的找到了一顆和地球相似度超過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係外行星,也證實了參宿四並非單恒星係統,而是雙恒星或多恒星星係。”

“這些成果挑出來,每一個都配的上物理獎,但我們已經連續兩年都忽視它了,外界對我們已經很不滿了。”

沃夫岡·克特勒皺眉道:“可是他真的實在太年輕了,現在才二十歲,完全還可以再等幾年。”

“從十八歲就開始提名,到現在也不過是三年的時間,如果將今年將諾貝爾獎頒給他,毫無疑問他將打破世界記錄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

雖然諾貝爾的遺囑中並沒有規定獲獎者的年齡必須超過多少歲,但並非所有人都樂於打破規則,刷新曆史上的紀錄。

喬治·斯穆特教授立即反駁道:“諾貝爾先生可從沒有規定諾獎必須要頒發給一個超過八十歲或者九十歲的糟老頭子。”

“科學從來都是年輕的,那些偉大的成果,絕大部分都是年輕的學者所做出來的,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再到威廉·勞倫斯·布拉格和彼得·希格斯等人。”

“從沒有哪一個天才是在五六十歲以後再做出偉大成果的。”

“我們不應該對年輕的天才這麼偏見。”

曆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是二十五歲的威廉·勞倫斯·布拉格。

因應用X射線分析蛋白質分子的結構,第一次確定了生命物質極其複雜的分子結構,他與他的父親亨利·布拉格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巧合的是,這對父子獲獎恰好是在他們成果發表之後的第三年。

而徐川的‘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應用’成果發表到現在,也是三年的時間。

這也是喬治·斯穆特教授據理力爭的原因之一。

三年之期已到。

而且作為一名天文物理學家,喬治·斯穆特教授非常清楚‘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應用’的價值。

或許在現在還體現不出來多少。

但若是人類進行星際移民時代,這項成果將直接引領人類在茫茫宇宙中前進。

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甄選委員們還在為徐川是否應該獲獎而激烈爭論著的時候。

遠在華國的徐川,已經渡過了一個安靜的夜晚。

翌日清晨,天蒙蒙亮,徐川從床上起來,洗漱早餐後,認真的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儀容。

今天上午,他要去見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人。

這一次的見麵與談話,可能會決定他,乃至整個科學,甚至其他的未來的命運。

容不得他不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