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泰晤士日報的專訪(3 / 3)

物理常用的交流論壇和網站上,物理學家和物理學生的議論不斷:

【不可思議,質子的半徑之謎被解決了?】

【看的的新聞發布會,好像是的。】

【因為金屬容器對高能電子束的散射幹擾嗎?過去的物理界怎麼就沒有一個人注意到這方麵的問題。】

【我們學校剛準備重啟質子半徑的觀察實驗,聽到這個消息,馬上就暫停了。】

【聽說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好像是一個十八歲的少年。】

【真的假的,十八歲,這也太年輕了吧?】

【沒錯,他的確才十八歲,現在在普林斯頓讀博,導師是愛德華·威騰。更厲害的是,今年上半年他才在數學界解決了一個世界級的數學猜想,下半年又在物理領域解決了一個新的的難題。】

【不可思議,一年的時間分別在數學和物理領域都解決了一個重大問題,然後你現在告訴我他還是個學生,是我瘋了還是這個世界瘋了?】

【這是我們仰望都看不到背影的超級學霸。】

【下一個愛因斯坦?亦或者下一個牛頓?】

網上的熱議徐川並不知道,此刻他已經回到了酒店中,正在趕寫自己的論文。

雖然已經完成了對報告會的審核,但還需要他將論文和材料編寫好提交上去。

畢竟是借助的設備完成的實驗,有權收錄和使用這些東西。

當然,這也並不影響徐川將其再投稿出去,投稿給其他物理期刊。

因為期刊的公布和收錄和這樣的組織是不一樣的,前者能被人瀏覽和引用,而後者,基本僅限於的內部人員查看。

不過有了的收錄,有關質子半徑之謎的論文再投稿出去,審核流程會潔簡很多。

首先是已經被收錄的論文會被第一時間接受,然後審核編輯會找的工作人員核對,隻要核對無誤,確認沒有問題,那麼論文就能正式登刊。

在流程和花費的時間上,要比普通的論文審核少很多。

不過這也能理解,畢竟是已經被審核過一遍的論文,就沒必要再重複進行審核了。重複審核也太浪費時間了,的名聲還是有保障的。

花費了一些時間,將原本就已經編寫出來的東西做了一個初步的整理後,徐川站起身伸了個懶腰。

關於質子半徑之謎的論文,投稿對象早就已經選好了,米國物理學會出版發行的《物理評論D》。

在此前,他已經投稿給對方一篇有關‘質子半徑之謎’的計算方法論文,再投一篇論文過去也不是什麼事情。

這種對整個物理界都相當重要的論文,沒有哪個物理期刊會拒絕。

處理好資料後,徐川起身洗了把臉,然後下樓吃飯。

電梯間,他撞到了正好同樣準備下樓的陳正平。

“下樓吃飯?一起?”陳正平笑著問道。

徐川點了點頭,跟著陳正平一起來到了一樓的餐廳。

“準備什麼時候回普林斯頓?”餐廳中,陳正平端著個金屬餐盤一邊挑選食物一邊問道。

徐川想了想,道:“老師您那邊的工作進展的怎麼樣了?還需要人手幫忙嗎?”

這次來,是跟隨的陳正平過來的,機票,住宿,吃飯什麼的報銷,也都是走的這位老師的路線。

現在自己的事情忙完了,他準備看看陳正平這邊有什麼需要幫忙的沒有。

畢竟以他的能力,還是能做點什麼的。

聞言,陳正平停下了腳步,問道:“你這邊的工作不是已經完成了嗎?不準備的回普林斯頓繼續學習?”

徐川:“我這邊還在整理論文和資料,還要一段時間。”

“另外這次過來,名義上來說是參與的老師您的項目,報銷什麼的都是走的您這邊,我總歸還是要做點什麼的。”

“而且我對希格斯粒子很感興趣,如果能參與進項目的話,我也能多一份經驗,多學點東西。”

陳正平點了點頭,道:“如果不影響你的話,隨時歡迎你來我的項目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