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夜話(1 / 3)

晚上三人都睡在客房。搬到這個新家之後,楊晨曦和楊靜怡還是在一屋睡,但雙人床換成了兩張單人床,各自放在相對的牆邊,中間放著寬大的書桌,畢竟大了有些個人空間還是好的。而且雙胞胎各自的生活品味不一樣,楊靜怡喜歡在床頭櫃上放課外書,台燈和動物外形的鬧鍾。楊晨曦在自己的床頭櫃上擺了毛絨玩具,而且她不想再做眼鏡妹,晚上睡覺早,也不喜歡用台燈。

這樣的話,唐子璿就得一個人睡客房的大床。拗不過她,楊晨曦姐妹隻好跟她一起睡。三人都還是瘦瘦的女孩兒,除了唐子璿發育成熟些之外,楊靜怡要高挑些,至於楊晨曦,她還屬於嬌小範疇,所以一點也不擠得慌。

雖然已經十點多了,女孩子們都沒睡覺,說著小話。

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天生與眾不同的孩子了。唐子璿雖然隻是一個小縣城小村子的孩子,但從小就有主見。在別的小學生還戴著黑乎乎粘著鼻涕的紅領巾時,她就是老師眼中的紅人,永遠高傲地挺著胸脯。她從學前班起就一直當著班長,背語文課文永遠是最快最流利的。她是班級第一批少先隊員,是鄉裏聞名的大隊長。六一兒童節,她永遠能帶領班級表演出特等獎的節目。九七年香港回歸的時候,她還參加了區裏的香港知識競賽,獲得了一等獎。

同樣是蹲在井裏,唐子璿總是能看到不一樣的天空。

在農村,稍微供得起學生的家長都會讓孩子上學,最次的也要在縣裏的中學弄個初中畢業證。優秀一點的,或許能考上縣城重點高中,將來家裏也能出個高中生。

很多人算術學得好,他們會說中國有十四億人口,其中農民占了九億,市民占了五億,這麼一算,平均每十四個學生裏就有九個農村孩子。是嗎?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有人真的調查一下,就會發現,大多數農村孩子集中在本省的二流本一本二大學。相反,大城市的好大學,市民孩子要占多數。

為什麼呢?的確,農村生孩子多,可真正能考上大學並不多。一個村子一年能考上三個,就是多的了。先說外部原因,首先是教育跟不上城裏。爺爺奶奶識不了幾個大字,父母是初中畢業的很少,村辦小學師資力量薄弱。當然,這樣說有些抱怨的嫌疑。那好,就說內部原因個人原因。

沒有人天生下來就知道學習,知道,奧,我要上進,我要讀書,我要當大官,我要稱霸,我要做首富。農村的孩子,或許五六歲就在家裏燒火做飯了,在這個不太電氣化的時間、地方。當他們再大一點,每年要幫助家裏收麥子,掰棒子。在這個盜版不猖獗的時間,十塊一本的課外書,誰會去買?

很多東西說起來特別簡單,但很多事情不是張張口說出來就能解決的。說要出去闖一闖,有多難。有錢嗎?上路是要盤纏的。家裏老婆孩子一堆,上有老母下有娃娃,還要種地呐。當然,也可以說人都是逼出來的。老老實實在村裏呆著,安安穩穩過一輩子的要占多數。能吃飽穿暖。最基本的需求滿足了,老百姓就不圖別的了。

大環境就是這樣,農村的孩子從田野中長大,抓知了放風箏,折了柳條編花籃,玩著畫片和玻璃球長大。同樣的年齡,城裏的孩子在看格林全集,在上藝術班。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城裏職工的孩子是沒有退路的。八零後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了,家裏就一個孩子,家長自然逼得緊。沒田沒地,將來要找工作的,不上學幹什麼去?沒得選擇。

農村就不同了,別的都不論,咱有地。有地,就能吃飽。不上學,種地蓋房娶媳婦。不怕娶不到媳婦,隻要不是窮得揭不開鍋,長得人神共憤,周圍那麼多村落,每年待嫁的姑娘多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