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趙光美知道趙匡胤的性格如此,是真不會猜忌自己,所以才會如此的肆無忌憚,想要什麼直接就說了,從不拐彎抹角,給了最好不給拉倒唄。
再說他畢竟還是一個小孩子,年齡小雖然有著諸多的不方便,但自然也有好處,不管幹了什麼冒失的事兒,不合適的事兒,大家當他是個孩子哈哈一笑也就過去了,趙匡胤這種性子哪會多想。
一個小孩子,即使是讓天下人都知道你莽撞,冒失,那也不算是什麼毛病,相反,若是讓人覺得你有城府,那才是真的缺心眼。
老子一個天潢貴胄,少年英才,既有當開國皇帝的親哥和疼小兒子的太後罩著,又有逼降韓通,收複北漢的威望鎮著,我還要城府幹什麼?
現在多好,考個進士,就能當節度使,這多省心。
雖說都是話趕話趕上去的,但是趙光美還真不是太犯怵,不就是區區一個科舉麼,當天晚上回家,就開始了他的閉門苦讀,就連給張靈兒講醫學知識都是敷衍了事,命人給他抓幾隻活的青蛙切著玩,就不再理她了。Wwω.dιCΗXWZ.℃oΜ
宋初太祖朝的科舉不比太宗朝,科舉的錄取人數很少,幾乎是缺幾個就錄幾個,一般也就二十來個。
宋朝冗官是太宗朝,也就是趙二才開始的,趙二之後每科都恨不得錄取幾百個人。
說白了,冗官是根基不穩的皇帝抓政權最容易的方式,原本需要二十個人幹的活兒,我一口氣扔進去二百個,那每個人的權力不就都稀釋了十倍麼?誰還能當權臣威脅我的地位?
武則天當年也是這麼幹的,幹完之後唐朝就拉稀了,這種事兒從來都是放口容易收口難,官僚機構隻聽說過加人的,沒聽說過裁人的,就是裁,裁的也都是真正幹活的人。
然而太祖朝的科舉雖然錄取人數少,卻有一個好處,就是務實,考明經的話才死記硬背呢,考進士的話就三科,一科詩文賦,一科策,一科論,至於貼經,其實朝廷壓根就不重視這玩意。
詩賦就是詩和賦,這對於穿越者來說但凡高中語文能及格沒全還給老師,就沒有考不過去的道理。
一科策,指的其實就是鍵政,指的其實就是給朝廷建言獻策,這玩意對自己一個穿越者來說簡直就是白給的。
一科論,這東西就是議論文,類似於後世公務員考試的申論,趙光美上輩子也是嚐試著考過公的,隻是沒考過罷了,最後女朋友考上之後把自己這個意中人給斬了。
但估計就北宋這個時代的水平他考這玩意應該還是手到擒來的。
最後,對趙光美最有挑戰的也就是貼經,可宋初時太祖一朝是真沒人看這個,所謂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基本上把論語背下來,過貼經難度就不大了,貼經十五題裏論語就占了十道,這就夠及格分了,甚至背不下來問題也不會太大,隻要策和論寫得好,朝廷也要。
說白了趙匡胤畢竟是武將出身,是曾公然說過,之乎者也,有個屁用這種話的,滿朝文武大臣的心思也都差不多,都認為策論才是真正治國平天下的東西。
哼哼,敢瞧不起我,還說我文治不如二哥?考個進士給你看看,狠狠打你的臉,看你還能說什麼。
大神九宮格夫妻的家兄宋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