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朝中還有一部分支持出兵馳援廣齊的聲音,他們認為,盛川乃是大齊之地,不容北周染指,如今盛川蒙難,朝廷萬不可置之不理,況且前不久,朝廷已然與廣江王府重修舊好,送還了李太妃,廣江王府也已承認了朝廷的統治地位,如今廣江王向朝廷求救,倘若朝廷此時不向廣江王府伸出援手,如此,讓廣江百姓,乃至讓天下百姓如何看待朝廷呢?
當然,朝廷之中還有一些大臣持中立態度,他們既不反對,也不支持,表示一切聽憑皇上旨意。喵喵尒説
經過一番思忖,林思仁認為,出兵利大於弊,故此,他決定出兵,但是對於這個出兵人數方麵朝廷之中又有不同的聲音。
左丞相歐陽世認為,出兵十五萬即可,梟旗軍原本便有十萬人的編製,在京師之戰中折損了幾萬人,然,回到盛川之後還可繼續募兵,原有編製便會適當擴大,加上朝廷撥給的軍隊,便有了超過二十五萬接近三十萬的軍隊,如此規模與周軍已然大體相當,縱然落敗,也必可令周軍付出血的代價,屆時,周軍的殘餘部隊焉有威脅齊軍後方的實力?
然,兵部尚書卻對此持反對意見,他認為,此次出動的北周軍隊乃是單兵作戰能力極為強悍的尚武尖兵,此軍素有鐵軍之稱,雖說我軍有城池堅守,然,敵軍的攻城器械極為強悍,倘若我軍連兵員數量上也不占優勢的話,此無異於將盛川拱手相讓。
故而,兵部尚書的意見是出兵三十萬。加上廣江守軍,便有四十萬之眾,以四十萬大軍堅守盛川,方有把握抵抗三十萬北周尖兵的攻勢。
林思仁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一方麵不願意看到齊軍在與周軍之戰中輸得太慘,另一方麵又想變相的削弱廣江王府的勢力,不願意眼見廣江王府日益坐大,故此,他決定出兵二十萬馳援盛川。
七日之後,朝廷回複廣江王府,表示願意調二十萬大軍馳援盛川。
林思華聽聞朝廷願意出兵二十萬支援盛川,一時間也是欣喜不已,此刻的他心中對朝廷已然全無芥蒂,,表示願意拿出之前廣占國庫的物資以支援前線將士作戰。
林思仁聞言,當即表示,之前廣江王府所占的用的物資隻須拿出一半即可,另一半物資可用於盛川之戰,盛川即將迎來一場惡戰,望梟旗軍奮勇作戰,擊敗敵軍,揚我天朝國威。
林思華回信表示,梟旗軍定當不負皇命,舍生忘死,痛擊周軍。
十日之後,周齊兩軍在盛川交鋒,宇文烈首戰便命五萬尚武尖兵為攻城先鋒部隊,將所有攻城裝備全部用上,大戰進行了十天十夜,尚武尖兵發動了十次大攻勢,三十次小攻勢,雖然齊軍損失慘重,但是盛川已然還在齊軍手中。
鏡州攻勢受阻,如今盛川攻勢依然受阻,這一時間令宇文烈的內心受到了不小的打擊,而另一邊,被困於鏡州的齊國守軍相繼打退了周軍的幾次攻勢之後,便決定反守為攻,在不到數日之間,便收複了鏡州外圍的部分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