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化學,一生之敵(2 / 2)

那已經是亞賽和國際競賽的範圍了。

說到物理競賽,池遠和陸明的溝通越發頻繁。

基本每隔兩天,晚上都要開一小時的微信小灶。

並不會涉及具體某道題或者某個知識點,隻是提供大方向上的指導。

比如一些推薦一些輔導資料什麼的。

同時,還有陸明作為競賽指導老師,多年積累下來針對競賽的技巧。

這就是名師的作用,能學到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精煉總結。

當然,為了保證公平。

池遠每一次都會整理一番,轉述給喬英子。

這樣,才能讓喬英子到時候輸得心服口服。

而相比較物理,池遠自覺化學水平低,沒有去打擾程凱。

程凱這個老師給人的印象比較嚴肅,他手下的競賽學生較物理多上不少。

所以,有問題,池遠都是找黃芷陶詢問。

畢竟,他們的差距擺在那。

黃芷陶的知識廣度和性格,很適合當他的老師。

他遇到的錯誤,黃芷陶基本都遇到過,並且有改正錯失。

就算沒有遇到,那遇到了不是就鑽到了嗎?

不是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嗎?

“大佬之所以能成為大佬,是因為大佬把所有能犯的錯誤,全都犯過並改正後記住了。”

這一點,在化學競賽學習中尤為重要。

越過高中的化學,進入競賽化學,池遠真正感受到了,什麼叫學海無涯、深不見底。

高中學習的隻是表層,就算是推理題,也是根據記憶的化學性質。

什麼氧化性、還原性,來推測是否會發生反應。

然後根據現象,反推此反應生成了什麼產物。

其實大部分隻要靠著記憶即可。

記住化學書上的每個實驗和方程,再用類比的思想,便足以解決卷子上大部分問題。

比如,高中隻需要記住:電解水能夠產生氫氣和氧氣,且比例為2:1,還記一記陰極、陽極的化學反應式。

但是競賽學習,則在探討為什麼會這樣。

電為什麼會導致水分解變成氫氣和氧氣?

其中涉及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

但化學鍵為什麼會斷?

又為什麼會形成?

為什麼h和h之間要形成化學鍵?

這些就涉及h原子的結構:涉及電子,涉及電子在軌道上的排布。

而電子在軌道上的分布,決定了電子是否容易被原子核牢牢吸住,甚至吸走了其他原子外層的電子。

因此,又在體現出不同的化學性質。

所謂的氧化性就是容易奪走別人的電子,自身多了個電子。

卻讓別的原子少了個電子,造成對方價態升高。

還原性則相反。

如此一來,掌握本質,就能更有理有據地分析化學反應。

已知反應物,通過反應物的結構推出化學性質。

再根據性質,推測反應過程,自然就得到了產物。

完成反應物→反應過程→產物。

而不需要依靠產物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提示,就能順向推出產物。

但世界上的元素雖然可數,但組合方式卻是不可數的,反應也是千奇百怪。

因此,物質無窮無盡,依然有不同的物質甚至元素被發現。

可以說,這就是一望無際的海平麵。

這才是令池遠覺得痛苦的地方,他現在的知識不夠用啊。

都是零散的,不成體係。

他隻能瘋狂補充基礎知識,《普通化學原理》到《無機化學》。

但是,這麼久了,他依然停留在無機化學。

先不談習題,第一遍基礎知識還沒有刷完!

豈可修!

化學!

一生之敵!

。您提供大神你學習了嗎的小歡喜:學神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