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可悲的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死,把明治天皇推到了懸崖邊!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身份太特殊了,他是孝仁天皇的兒子,明治天皇的叔叔,曾經的“東武天皇”!他曾經是明治天皇的政治對手,也曾經是他的階下囚。
明治天皇特赦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不僅僅因為他是皇親國戚,更為重要的是,明治天皇要向國民做出一個和解的姿態,讓那些曾經的割據者們看到,日本已經步入了團結統一,在明治天皇的聖眷下,所有的紛爭,所有的敵對都消弭了,大和民族團結一心,向著強盛邁進。
明治天皇這一招明智的,他征服了他的政治對手!當初那些擁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東武天皇的列藩們,終於放棄了自己的主張,站在了政府的立場上。
然而,他所做的一切,卻因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死,而到了功虧一簣的地步。
街麵上流言四起,有人在說,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死,是政府的一個陰謀,目的是借助敵軍的手,除掉明治天皇的政治對手!
傳言說的有聲有色,那些流傳謠言的人拿出兩個讓人無法反駁的證據——第一,章軍一個兩百人的突擊隊,怎麼可能輕而易舉地突破精銳的近衛師團的防線,直達重兵防守的指揮部!唯一的解釋是,有人故意把章軍放了進來!第二,日軍在台灣的攻勢勢如破竹,從台北一直打到了嘉義,沿途並未遭到任何強有力的抵抗,然後,日軍在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卻突然在一個小小的嘉義停止了攻擊,讓章軍再台南一帶養精蓄銳!一定有人私通章軍,聯合做掉了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其實,第二個證據原本是可以解釋的。日軍在台灣的進攻並不順利,在章軍到達台灣之前,台灣本地民眾的抵抗就極為激烈。章軍到達台灣後,在彰化和安平重創日軍,日軍遭受了重大失敗!但是,日本政府向民眾隱瞞了失敗,他們一直在向民眾宣揚,日軍從未遭到過重大挫折!所以,當日軍在嘉義受阻後,大本營也無法向民眾解釋!
政府無法解釋,傳言愈演愈烈,矛頭直指台灣總督伊東佑亨!
伊東佑亨是明治天皇忠實的追隨者,在戊辰戰爭中,伊東佑亨就是明治天皇的左膀右臂,擊敗“東武天皇”的功臣之一!
傳言者認為,伊東佑亨的背後,就是明治天皇!
人們這一推測,又可以從台灣總督的人選上得到證實。按照大本營的意圖,本應任命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為首屆台灣總督,甲午戰爭後期,樺山資紀遭到襲擊,在黃海陣亡,台灣總督人選一直懸而未決,角逐這一職位的高官大有人在,根本輪不到伊東佑亨。然而,就在南方集團出發前夕,天皇突然任命伊東佑亨為台灣總督!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成為了伊東佑亨的部屬,這似乎在暗示著什麼!
流言四起。那些曾經擁戴過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人,開始蠢蠢欲動!
好不容易統一起來的日本,出現了再次分裂的苗頭!
“一年前,你們曾經說過,大日本帝國可以在三個月內擊敗大清國!”天皇的聲音不高,卻是一字一句清清楚楚地鑽入了文臣武將的耳朵裏。
會場上,死一般的沉寂。
戰爭的鼓吹者,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群人,而是一個民族!
甲午年,從民間到政府,從內閣到軍部,從貧民到富豪,從幼稚園到大學,整個日本沉浸在瘋狂的戰爭叫囂中,就連三歲的孩童也嚷著要打敗大清國!
幾乎每一個日本人都認為,腐朽沒落的大清國,應該為日本的崛起讓路了!
陸軍參謀長川上操六陸軍中將立正說道:“陛下,日本與大清國的戰爭已經結束了,我們取得了甲午戰爭的勝利。至於目前的戰事,是日本政府與台灣叛亂者的戰爭,這和戊辰戰爭的性質是一樣的……”
“你這是自欺欺人!”天皇的聲音仍然不高。川上操六慚愧地低下了頭。
甲午戰爭,陸軍是主導者,一年前,瘋狂叫囂戰爭的,就是陸軍部,而付出代價最大的,也是陸軍!戰爭的鼓吹者,日本陸軍的軍魂山縣有朋元帥,在那場戰爭中名譽掃地,從英雄變成了罪人,在朝鮮,整整一個混成旅團被對手聚殲,在遼東,精銳的第一師團兩萬人,隻剩下兩千人,而且,還是赤手空拳、甚至是衣不蔽體地回到了日本!
如今,近衛師團的師團長,堂堂皇家的親王,曾經的“東武天皇”,竟然被燒成了一把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