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 養母汪氏(上)(2 / 2)

王世強突然改**度,難道不是因為陳家的原因?

“陳家並沒有消息,隻有王綱首出坊上船前,差了左平來求見大娘子,您看這事情……”

出坊上船?

王世強應該是從太宰府出來後,才改變了主意,他是得到了扶桑內亂的消息?

李先生思索著,他是唐坊大帳房,對扶桑的內情當然比宋商們知道得多,但這坊裏真正知道扶桑國這一場內亂情況如何的,就隻有季青辰了。

突然間,他恍然大悟。

大娘子早就知道王世強遲早會退讓,所以才不急不忙呢。

前堂裏,李先生遇上的意外還沒有傳進後院。

季氏貨棧三層走馬樓的後麵,季青辰已經走進了舊居。

後院裏仍然是和她獨居的季氏小院一樣,蓋著低矮的板屋。

板屋五間相連,屋前打井,左右栽種的桑樹和瓜棚。但滿院子裏綠意,遠不及季家小院裏茂盛,。因為此地已經是唐坊中心,在這片不能生長的鹽堿地質上,還能見到幾片綠葉就已經是不容易了。

至於老街上的季家小院,卻是建在了駐馬寺所在的鴨築山的餘脈上。

那裏土質還算肥沃,才能生長出濃意成蔭的綠意。

分立南北兩側的板屋都密閉著,隻有中間的正屋敞開。推拉的紙隔門裏,看得到裏麵一座小小的,三分之一人高的落地青竹二折宋屏,當門立著。

地上鋪著的玉白色香草地席也和季家小院裏一樣,還是多年前季家三姐弟親手編的。

建屋時沒有多餘的錢來置辦這些,他們一起到鴨築山上割了香草,到如今近十年過去,仍然保持得有六分新。

地席上,除了矮幾、矮櫃、矮屏,還隨意丟著四五個紅色高麗綢坐墊。

開坊時,這裏本是他們三姐弟議事休息的地方,如今分到了二郎名下,算是他的家宅。

按她和李先生的商量,等他從高麗回來,季辰龍也是成親的時候。他和李先生小女兒李海蘭的婚事定下來了,到時候就把這幾間屋子翻修一新,做他們的新房。

屋前高出地麵三尺的木廊道,也同樣黃柏木所鋪。

因為二郎去高麗前還是住在季家小院,並沒有像季辰虎一樣負氣搬家。他的東西隻有五六百卷的書冊搬了過來,放在北屋裏,其餘的居家用具都還在季家小院。

所以這五間屋子,大麵上還是原來的樣子。

中間正屋是季青辰坐歇議事的地方,就連屋外廊柱角擺放的一隻透明小沙漏也留在了原地。

那是王世強送給她的,她曾經十分喜歡的小玩藝。

而當年她從吉住貨棧裏千金買來的西洋玻璃片,本也是四明王氏從福建海商手裏換來,又轉賣給扶桑海商的。

夕陽下,沙漏裏的細沙,悄無聲息般地流逝著。

她在廊下脫了木屐套,提裙上了廊,步入屋中。

繞過了當門左側的宋國青竹半尺席地屏,她在屏後側身跪坐了下來,麵前是一張半舊黑漆矮長幾

屋後兩扇撐窗半啟,晚霞映入,模糊看得到矮漆長幾上立著一張一尺高的黑漆牌位,上麵寫著兩個宋體的陽文漢字:

天地。

青竹小矮屏阻擋著二十裏外的海風,屏內地席上擺放著高高的藍布麵戶冊和帳冊。幾絲海風漏吹,薄脆的米黃色戶籍書頁散發著竹紙的清新,在霞光斑斕中,隨風翻卷著。

翻開的頁麵上,露出了豎排簡體的字跡。

最上麵那一頁,打前寫著的三個名字,依序正是:季青辰、季辰龍、季辰虎。

其下是改姓依附入季氏,成為季氏族人的二百十六戶坊民。後才是坊中各家各姓,以及上下共兩萬餘眾的姓名、年齡、性別、家財、差事、婚姻狀況的清楚記載。

李家的三個女兒,汪家的兩個兒子當然都是緊隨在季氏之後登記在冊的。近幾年遷到唐坊的三百餘戶一千多人的漢人匠戶,另有獨冊記載。

她跪坐著,伸手撫過紙麵,神情安定。

她的手指從汪婆子汪豔芬的名字上劃過,停在了記載她在坊中職務的幾行小字上:

“媒婆,登記南北坊中十五歲以上男女名冊,引導兩坊十八歲以上適婚男女婚配”。

她還記得,北屋裏屬於季辰龍的那五六百卷古漢書裏,她曾經看過有一句話:

媒氏,天下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