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伴君如伴虎(1 / 2)

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

——節選自《永遇樂·戲賦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調》辛棄疾〔宋代〕

……

邙山大捷之後,叛軍兵鋒正盛、勢如破竹。史思明兵分兩路,乘勝西進,進攻潼關。

史思明命長子史朝義(偽燕懷王)為前鋒,率領兩萬鐵騎,從北路(沿黃河南岸)奇襲陝州。史思明本人則統領十萬步騎,從南路(崤山峽穀)向西挺進。

史朝義領命後,馬不卸鞍,人不解甲,星夜兼程,奔襲陝州。

從邙山撤離的唐軍餘部潰不成軍。沿途中,史朝義遭遇過好幾路潰逃的小股唐軍,都是一觸即潰,被叛軍斬首數百騎。

三月初九,史朝義順利抵達礓子嶺(今SMX市南),比預計時間早了三日。

史朝義這才鬆了口氣,按照此速度,不出兩日,前鋒軍即可對駐防陝州的唐軍發動攻擊。

原以為唐軍剛剛大敗、自顧不暇,隻會躲進城池中龜縮防禦。沒想到叛軍剛到礓子嶺,還沒來得及埋鍋做飯,就被埋伏在此的神策軍統帥衛伯玉打了個措手不及。

眼見自己被拖在礓子嶺,史朝義擔心貽誤軍機,不顧唐軍布下的防禦陣地,命令麾下奚族鐵騎,強行衝鋒。

衛伯玉與白複素來交好,白複在軍械監研發的第一批八牛弩、“萬鈞神弩”等床弩便裝配給了神策軍。

有了這批強大的床弩,衛伯玉的防禦陣地如同一張鋪天蓋地的箭網,瓢潑大雨般的箭矢,像鐮刀割麥子一樣,將一波又一波自殺式衝鋒的騎兵射落馬下,一箭爆頭、洞穿馬腹……

史朝義殺紅了眼,兩天之中發動了近百次進攻,卻都被神策軍一一擊退。

眼看史朝義率領的前鋒部隊屢屢受挫,不能越陝州半步,史思明的南路大軍也不敢冒進,隻好放棄原計劃,退駐永寧(今河南洛寧縣北)。

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邙山大勝,燕軍士氣正旺,倘若能乘勝追擊,定可效仿當年的崔乾佑,以摧枯拉朽之勢,攻破潼關。

若大軍被拖在陝州,不但糧草補給困難,一旦白複率領安西鐵騎北上,就會像堵老鼠一樣,將燕軍堵住陝州這個“風箱”裏。

史思明被李光弼耗了整整一年零四個月,好容易才熬出頭,眼看戰事又將進入膠著狀態,不由焦躁不安。

衛伯玉乃是邙山大戰的手下敗將,所以,史思明一直認為長子史朝義過於怯懦,對左右將領咬牙切齒道:“此子膽小如鼠,絕非吾兒,終究不能幫吾成就大事!”並揚言要依照軍法,將史朝義及其麾下將領全部斬首。

史思明或許是一時氣話,前鋒軍如此不堪,他必須得給手下將領一個說法。

不過,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對史朝義來說,他老子史思明的話未必是氣話。老子殺兒子這種事,他爹史思明幹得出。

因為辛皇後的狐媚,史思明一直對長子史朝義不滿,唯獨寵愛小兒子,也就是辛皇後之子史朝清。

如果不是史朝義謙恭謹慎、做事勤懇,早就被辛皇後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