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國和陳冉悠回到南寧後不久,張學良的老師郭鬆齡倒戈。
郭鬆齡是奉係“陸大派”首領,也曾經是張學良的老師,和後者亦師亦友,是張作霖視為輔佐兒子的大將。
他倒戈的理由是張作霖欲接受日本擬定的二十一條,所謂的二十一條是日本早在一戰結束後提出的狂妄條件,比如將德國在山東利益過渡給日本,承認日本在南滿和內蒙古的特殊權利,甚至要求中國所有港灣不租給其他國家,還有更離譜的要求是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
於是郭鬆齡聯係西北軍馮玉祥,欲組成聯合軍進行反奉討張的戰爭。
反奉戰爭將極大削弱北洋政府的實力,這對李興國來說是一件好事。
不過對於郭鬆齡講的話,李興國是一個字也不信,想奪權就奪權嘛,整些屎盆子往別人頭上扣有什麼意思。對於郭鬆齡這個人,李興國隻知道是他一位民主革命鬥士,他真正反奉的原因是其政治觀點和舊軍閥有著本質的區別。
舊軍閥肯定是要反的,但對於郭鬆齡給出的這個理由,李興國實在是不敢苟同。
張作霖這個人在中國近代史上也是極具爭議的一位人物,但大多數還是正麵評價居多,你說他接受日本擬定的二十一條,李興國打死也不信。
別說是二十一條了,日本在東北這麼多年,所提出的鐵路,礦產,工廠,商貿種種特權,張作霖從來沒有同意過,此時又怎麼可能接受二十一條呢。
事實上,在原本曆史裏,郭鬆齡發起反奉戰爭後,日本人就找過張作霖,提出幫助他出兵抵擋,但根據大元帥府的電報處長的回憶錄記載,當時張作霖直接拒絕了日本人,表示“如果郭軍打過來,我就到旅順或大連暫避,屆時再請你們幫忙。”
日本人立馬順杆子往上爬,提出了五項要求,內容就是允許日本人在東三省享有自由居住權,經商,開礦,建工廠等等,而且還想要間島地區的行政區。
張作霖知道後當即大罵“日本人趁機要挾,我就算豁出去這條命不要了,也不能出賣國家權利”
誠然,張作霖跟日本多有合作,而且常有巴結的表現,但在民族底線問題上,他卻從來沒有退讓過,東三省長期處於日俄的威脅下,但前者能夠在夾縫中求得生存,在日俄之間左右逢源謀取好處,並且建立相當不錯的工業和教育體係,不得不說這是張作霖的政治頭腦,換作其他人任何一個人來敢保證能做的比張作霖完美嗎?
根據郭鬆齡所訴,他是在和日本參謀部一高官交流中,對方說漏嘴無意透露出張作霖準備以二十一條為條件由日軍提供軍火,進攻西南政府和國民黨。
不過郭鬆齡好歹對張作霖有情誼在,他也知道張作霖對待他如同第二個兒子一般,他沒有說是張作霖直接接受日本人的條件,而是受楊宇霆為首的這幫小人蠱惑。
李興國無奈苦笑,軍閥之間互有爭鬥,軍閥內部又有派係之別,一人一個想法,就這樣的政治環境,國家發展不起來是有原因的。
這究竟是日本人故意引誘張鬆齡倒戈,還是他別有心思,李興國對此段曆史不做評價,留給後世人去揣摩吧。
但此時,反奉氛圍已經形成,五卅運動剛過去不久,人民深刻的認識到帝國主義的野心對中華民族的壓迫,不少人被這種情緒帶動,反奉即是反帝國。
西北軍總指揮馮玉祥本來當初就是迫於形勢不得不和張作霖合作,幫助其發動北京政變,奪取了政權建立了以奉係為主導的北洋政府,現在有郭鬆齡倒戈這樣的機會,馮玉祥當即同意加入反奉戰爭。
國民黨在廣州成立了國民政府,隨著孫先生半年前的逝世,老蔣成功上位,接任了國民政府委員。他們當然也很樂意看到北洋政府內部打起來,此時他們已經在積極謀劃北伐之事了。
1925年11月,郭鬆齡聯合了馮玉祥,又拉動了奉係第一軍的軍長李景林,開始了他們的反奉戰爭。
西南政府內部官員受此影響,紛紛建議李興國趁機進軍四川,上次他們參觀了貴州軍區之後,信心大增,此時北洋政府內亂,這是一次大好機會啊!
李興國表示“不要慌!四川還用我們去打嗎?”
確實如李興國所言,四川完全不用去打,在雙方長期的合作關係中,四川從上至下對西南政府都有傾向之心,目前四川內部軍閥林立,相互是誰都不服誰,但唯獨對西南政府抱有歸順之意。
隻要西南政府舉兵,四川妥妥的直接易幟。
說來四川這個地方,也是這軍閥混戰年代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自古以來,每每遇到亂世,四川總是第一個跳出來獨立,而且由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極其容易造成軍閥割據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