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是否會死去?
屬於神明的那一條恍若與整個世界並行的生命線,是否也會在某一個時間忽然停止,從此再也無法前進?
在不同的世界中,這個問題想必也擁有不同的答案。
但起碼,在鍾離來自的那個世界,這個答案是可以給予肯定的。
神明是會死去的。
但在此身寄存的軀殼消亡之前,首先迎來的是精神的消湮。
首先是記憶開始消失,分明是昨日才會見過的友人,今日再遇之時卻顯得有些莫名的陌生,想要再暢飲一次當年的祝勝之酒,當要開始準備的時候才發現昔年爛熟於心之物到了此時他竟然不知究竟該從何處著手。
與人交談之時,亦或是安靜獨處之時,總有陌生的畫麵與聲音在身周盤旋。
理智尚存的神明自然可以分得清何為真實何為虛幻,他不會因為幻覺中敵人的襲擊就失態的與空無一物的空茫大打出手,但是……
那些畫麵,那些聲音,究竟是他曾經經曆過的事情,他應該重新將其記憶,還是隻是他妄想出來的虛幻鏡像,沉浸其中才是最愚蠢不過的決定?
即便是司掌「契約」的神明,也無法將這些種種一一辨清。
在那個世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名為「磨損」的東西不停附著到還存活著的生物身上,但「磨損」究竟是什麼,卻沒有任何人能夠說得清。
對於在那個世界中存活著的大部分人來說,「磨損」或許就隻是心態上的改變,從稚氣滿滿的青年到滿目溫和的老年,當年的心情已經無法再用現在的心去體會,回憶起來也隻是莞爾一笑,如此而已。
而在神明身上,「磨損」的表現則各不相同。
理性與感性仿佛被誰強硬的在其間劃分出了巨大的鴻溝,一麵叫囂著守護一麵叫囂著毀滅,單是存在著都會感到無可言喻的空茫,偏向極端的想法總是不停在心中湧現,開始懷疑究竟何為「正確」。
「在此身寄存的軀殼消亡之前,首先迎來的是精神的消湮。」
倘若說肉體的傷痛尚且有治愈的可能,那麼精神上的損傷就是不可逆轉的毀滅。
神明,尤其是契約之神這樣的神明,其實是很難以被真正殺死的,倘若是因為這樣的理由——「這樣的神明繼續存活下去隻會給整個世界帶來危險」,帶著這樣的理由去行動,那就更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了。
即便是契約之神自己,也無法真正殺死「自己」,他的感性正在瀕臨毀滅,理智卻還尚存。
而備受仰賴的,司掌契約的神明大人,行事則一向周全。
這一次也一樣。
以神明自身的全部作為代價,換取將自己封印的結果,並且貪心的希望不要再有任何可能威脅到那個世界的可能。
這當然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做出的決定,但最終是否完美的達成了理想中的結局,其實神明自己也不得而知。
因為,屬於這位神明的,屬於這位神明的感性的一麵,在那一瞬間就已經消失了,這是精神層麵的消亡,殘留下來的,隻是「另一麵」而已。
即為——「無同理心」。
如果那位神明能夠知道的話,他就會欣慰的得知,一切都進行的很好,「另一麵」去到了另一個世界,並且最終遵循著理性的指引走向二次消亡。
即便失去了「感性」的他已經徹底成為了負麵情緒的聚集體,普通人連接觸到他的眼睛都會感到心悸,但他已經再也不可能威脅到任何世界、任何人了。
這個世界,這個五條悟他們所存在的世界,是由無數個破碎的平行世界組成的。
世界也有很多個啊,有完整穩固的世界,美麗動人的世界,那麼相對的,自然也有搖搖欲墜的世界,支離破碎的世界。
這些平行世界仰賴著與自己相同卻又不同的穩固的世界而存在著,世界的中心可能隻是一本書,一朵花,一片葉,假如花枯萎了,葉飄零了,書被翻開了,可能世界就會崩潰。
雖然聽起來實在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畢竟,怎麼會有世界脆弱到這種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