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包做好後的第十三天,第一批香菇可以采摘了。收的不是很多,一共才收了三十幾斤。隔一天,第二批香菇采摘,收了近五十斤。待四個房間的香菇都能采摘時,每天都能收近百斤的香菇。“如意鍋”用不完的,還能賣掉一些,真正的緊俏貨,賣到了一百文一斤,還供不應求。
畢竟在這個時代,高門大戶家裏有冬季用暖房養花的,還會在暖房裏種上一點青菜給主子們打打牙祭。新鮮的蘑菇可是地方弄的。就是“如意鍋”裏的菌菇湯底用的蘑菇也是蘑菇幹貨泡發的。
劉管事就從興平鎮請來了打井的匠人。商量好一口井二十兩的價格,因為是山地,打到五丈還不出水的話,錢得照付,如果需要繼續往深了打,還得加錢。就開始架起他們打井的家夥式。
看看人家拿出來的各種打井用的工具,鑽具,吞筒,掃鐮,刮筒,套管等……周沁隻認識繩子和竹筒。再看人家打井,一會兒就打了兩米多,比昨天劉管事他們的速度快了幾倍都不止。
本來還以為,要打上十丈八丈的,才能出水,沒想到還沒用到五丈,水就噴湧而出。隻是水麵較挖井處的地麵低了兩尺有餘。
但是那“井水”上霧氣氤氳,熱氣騰騰的景象,大家都看到了。
“哎呀,沁娘子,這看著可像是溫泉啊。”劉管事興奮的說。
“我看著也像呢。去取個桶來,咱們打點水瞧瞧。”
打井匠人:“這位娘子不嫌棄的話,我們帶的有小桶,您可一用。”
“不嫌棄,不嫌棄。老劉快去打點水來。”
周沁把手伸進小桶裏,裏麵的水果然觸之溫熱。
正是因為打井的事,讓周沁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再看到自己宅子裏的那些蔬菜時。就在想看到有年代文說蔬菜大棚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才發明出來的。
古代也有用暖房養花的。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去書城找了半天,才找到了一本《詔定古文官書序》。書中提到“秦既焚書,患苦天下不從所改更,而諸生到者拜為郎,前後七百人。乃密種瓜於驪山陵穀中溫處。”
再想著他們“如意鍋”現在的蔬菜供應商,他們的青菜不就是種在溫泉處的。
現代的蔬菜大棚,需要大量的鋼筋,和塑料膜。這些東西空間可以買到。但是憑空拿出來用於人前。原諒周沁膽子小,她是真不敢。
在商城又買了一些關於古代暖房種植技術的書籍,做了很多筆記。才結合了火炕火道技術開始扣麵積更大的“火室”——古代版的蔬菜大棚。
技術出來了,就趕緊從附近的村子雇人,在宅子的西邊蓋蔬菜大棚了。長十五丈,寬兩丈。一個大棚大約半畝地。
現在才初具模樣。要能投入使用至少還得十天半個月。
……
臘八這天早上,廚房煮了很多臘八粥。周圓過來詢問,可有要送臘八粥的人家。
前世,周沁也隻知道過了臘八就是年。這裏的臘八,親戚或者關係親近之間,還要互送臘八粥的。也不知奶奶,三丫和石頭怎麼樣了?
“沒有要送的。”周沁是真的情緒低落了。
“那哥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