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跌勢洶洶】(1 / 3)

第393章 【跌勢洶洶】

承接上周五的氣勢,晨間(上午)開盤,各股份造價仍甚壯觀。但此股勁力隻屬曇花一現,未幾即遭受龐大回吞壓力襲擊,使到各股份作價紛紛回落。據股市中人透露,形成昨日跌市之主因,是銀行收緊經紀的借貸。與此同時,淡友亦乘機作祟,使昨日的股市走勢軟弱……總成交量下降至4.97億元,恒生指數則報1814.90點。

————《星島日報》1973年3月13日

昨日股市交投不止大減,市勢亦甚低殘……令股市出現如此氣氛,一方麵是銀根收緊,其次是發現3張合和公司假股票問題,引致一些“搓家”(持貨者)誠惶誠恐,未知自己所持之股票是否偽造。有此心理作祟,遂將本人所持之貨快速放出,消息一經傳揚開去,盲目跟風者多,而‘淡友’亦乘機嚇市(恐嚇),遂造成股市頹勢……(昨日)總成交達4.23億元,恒生指數報收1680.25點。

——《星島日報》1973年3月15日

因發現幾張假股票,即引起股價連續下跌,可見本港股市本質脆弱,禁受不起一點風吹動……近來股市狂熱,幾乎無人不在悉索敝賦,從事股票的申請(認購)和買賣,其動機多非投資保值,而是投機,以求暴利……對於這種情勢,頭腦清醒的人,都會感到其間孕育著很大的危險性。

——《東方日報》1973年3月15日

該日,恒生指數由1507.98點下跌至1319.28點,單日下降了188.70點,跌幅超過一成,使市場大為震動。不知是否別有用心的人在推波助瀾,還是真的有‘大好友’相信‘跌市’隻屬技術調整,還有少部分市場中人指‘股市很快便可止跌回升’,因而建議‘趁低吸納’。

——《星島日報》1973年3月26日

連日股市急跌……許多股票持有者對著這個淒慘的跌風,無不焦頭爛額、膽戰心驚,大有談虎色變之勢。關鍵是本地的投資者,特別是那些盲目跟風而毫無投資知識的小戶,對於股市的看法實在太天真了。他們給紙上的財富激起賭博的天性,以為股市是一個永遠淘不盡的金礦,而完全不明了包裹在糖衣裏麵的股市真相……有些新股的招股章程中,可發現一些驚人之筆,例如組成公司日期隻在上市之前一兩個月,公司資產大部分購自公司董事等等。

——《東方日報》1973年3月27日

事實上,股市從高位回落初期,不但部分市場中人確信隻屬技術調整,港府也認為是短期現象。由是之故,稅務局還在4月4日發表‘買賣股票之盈利須納稅’的廣告,計劃向股票投資者征稅,消息使一眾股民更為惶恐,加劇了市場的拋售潮。到了4月9日,恒生指數終於跌穿1000點的心理關口,報收994.50點,使氣氛由悲觀轉為惶恐。事實上,在短短的30日內,恒生指數合共已下跌了800多點,跌幅接近五成。跌勢之急、跌幅之大,真是令人‘談股色變’。

——《東方日報》1973年4月10日

贏錢時意氣風發、輸錢時垂頭喪氣據一海味代理商指出,自去年以來……南北行每日海味價格之升降,與股市走勢的起起落落相若,顯示股民的喜怒哀樂,已和股市的進退升跌緊緊地扣在一起。

——《星島日報》1973年4月10日

長江實業集團。

“林生早”

“林生”

早晨,林誌超來到辦公區,職員們紛紛打招呼。

男職員穿戴正裝,手上佩戴手表,一看就是妥妥的白領;女職員也是職業工作裝,幹練養眼。

長實集團的這些職員都是高收入者,每月薪水都有1500港幣以上,而香港的平均家庭收入也才1200港幣;長實集團的女職員較少,大概占20%左右,但對於整個香港企業來說,占比又是較高。

林誌超看著這些投來崇拜眼神的員工,溫和的說道:“你們誰還在炒股,有沒有清倉完的,我勸你們馬上立即斬倉,虧多少都不要心痛。安心上班,幾年又能回血。”

話音剛落,有人歡喜有人傷心!

一名男職員說道:“三月初,公司管理層就警告了我們,炒股的趕緊套現出局,所以大家幾乎都賺錢出局了!”

林誌超點點頭,是他安排的,讓公司管理層在三月份勸告大家,這樣也是為了公司的穩定性,而他反正已經獲利出局了。

當然,凡事沒有絕對!

果不其然,有職員小心翼翼的問道:“會不會有反彈的可能性?”

林誌超笑罵道:“拿你個頭去反彈,今年五百點見吧!不聽話的小孩子,是要吃大虧的!”

寫字間裏響起輕鬆的笑容,有極少員工已經打算去打電話了。現在去賣,至少還能少虧點,要真是500點見,怕是本錢都保住,個別人還會負債。

上午,林誌超在辦公室裏,和長實三巨頭開了一個會議。

“今年,盡可能的將樓盤進行包裝,增加銷售量哪怕預計是明年開盤的樓盤,能挪到今年銷售,是最好的情況明年的情況,恐怕不容樂觀。當然,長江實業集團已經成為上市公司,不可能像以前那樣地產形勢不好,就將不發展,那樣問題更大!”

胡兆煦認真的點點頭,說道:“我明白老板的意思,盡快調整策略,該出售的樓盤盡快出售,回籠資金!”

都是多年的共事,大家都不需要詢問老板太多,便理解老板的規劃。

接下來,黃昌宏講道:“現在正值股災,很多地產上市公司拿著籌集的資金去炒股,怕是很快會出現不少虧損嚴重,甚至瀕臨倒閉的地產公司.我建議,後續可以繼續增加我們的商業樓宇麵積,增加穩定的租金收益。”

林誌超認真的思考起來,凡是都是兩麵性的,增加商業樓宇麵積,但租金一般要7~10年才能回本,而如果發展住宅樓盤,基本就是兩三年拿回全部投資,還有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