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希特勒開始謀劃用戰爭手段來征服世界後,如何對付法國人耗費巨資曆時多年修建的馬奇諾防線就成了首要的課題。希特勒下令研究一戰時研究過的超重型遠程火炮。陸軍兵工署提出,這種重炮的程應在32千米以上,炮彈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鋼板或2.5米厚的鋼筋凝土牆。而這個任務就jiā給了德國最大的火炮生產商克虜伯兵工廠去完成。
克虜伯的火炮工程師經過研究之後發現,現在世界上所有的火炮包括戰列艦的主炮都不能完成這個任務,於是口徑達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多拉’巨炮誕生了。
不過由於在戰爭開始之時這多拉巨炮也都還沒有製作完成,所以在法國戰役中這多拉大炮也並未發一枚炮彈。而德軍由於曼施坦因的黃方案一舉繞過了法國的馬奇諾防線,這使得多拉巨炮看似有點是多餘的了。
本來要是德軍在東線的戰役順利的話,那多拉巨炮估計也永遠不可能會有上戰場的機會。可是隨著蘇軍的作戰越來越頑強,防禦工事越修越堅固,這多拉巨炮最終還是走被送到了前線。
在一九四二年夏,德軍第十一集團軍在曼施坦因的指揮下包圍了克裏米亞半島上的重鎮塞瓦斯托bo爾。但是當時的情況是,駐守塞瓦斯托bo爾的蘇軍決心進行持久防禦,築起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和地下彈庫,其中彈庫是動員數千軍民經過長期苦戰建造起來的。為了防禦敵機轟炸或炮火襲擊,彈庫建在地下30米的深處,上麵覆蓋有厚厚的鋼筋凝土,裏麵儲藏了大量武器彈
一時之間曼施坦因也是一籌莫展,德國第十一集團軍盡管想盡了辦法最終還是奈何不了這工事之中的蘇軍,而是德軍攻擊部隊還損兵折將。最終還是希特勒派出了這多拉巨炮才算是解決了問題。這多拉一出手,那當時就知道有沒有。在多拉的轟擊下,蘇軍彈庫的防禦工事被7噸重的巨型炮彈直接擊穿(雖然不知道是不是豆腐渣工程),然後這彈庫海量的彈就發生了劇烈的爆炸。當時在彈庫附近的眾多蘇軍官兵在劇烈的爆炸中被震死,間接的傷亡和影響更是難以統計。也因為這樣,這克裏米亞半島才最終落到了德軍的手中。
曼施坦因的運氣也相當不錯,能讓這多拉充分發揮出自己的作用。這怎麼能不讓深深m信大炮主義的元首他老人家感覺到欣慰呢,所以盡管曼施坦因從戰功上從某種意義上比不上其他的那些陸軍將領,但是這陸軍元帥的權杖還是被希特勒獎賞給了曼施坦因。
在之後的將近一年的時間中,這多拉巨炮的作用不是很大,在列寧格勒時這多拉巨炮才打了十幾炮就被蘇軍給發現了位置,結果被蘇軍用一百多架飛機的代價把多拉巨炮給炸得傷痕累累,最後不得不在後方修理的半年。這最近由於庫爾思克戰事的需要才又來到了這裏。但是卻因為前線地帶德國空軍並未掌握製空權,這多拉也隻能是暫時在這裏休息起來。
劉七也是在用意識雷達掃描遊擊隊時無意間才發現這多拉巨炮的,於是劉七這才找上了來。這多拉大炮的威名劉七可是沒少聽過,這既然遇上了,那要是不來看看實在是有點太對不起自己了。當然現在的多拉還隻是處於未完成狀態,巨炮底部的基座部分才剛剛完成,而上部的卸力導軌與炮管都還未安裝。
在裝甲列車前麵的一節車廂中,劉七見到了這裏的指揮官克洛德少將。克洛德少將一天劉七是元首派了的當時就有十分的懷疑。心道:“我這超級大炮可是由總司令部直接指揮的,這元首怎麼會來直接指揮呢?”
於是克洛德少將對劉七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劉七也沒多說直接給總理府發了一份電報。
很快一份來自與總理府有著元首簽字的電報就被電報員遞到了克洛德少將的手中。電報的內容十分簡潔“著黨衛軍漢斯-安德裏中校接收你部指揮權,漢斯-安德裏中校的命令即吾之意誌,需嚴格遵守。”電報的最後麵寫著“德國總理:阿道夫-希特勒。”
這希特勒的親筆電報一般都是發到集團軍群的指揮官手中,要不就是發到黨衛軍的集團軍的指揮部,而能接到電報的人不是元帥就是大將上將。像克洛德少將這樣級別的軍官根本就沒有接到過。所以一時這克洛德少將心裏的ji動那就不用提了,當時就對著劉七信誓旦旦的保證一定聽從指揮。
劉七這比自己軍銜高的軍官也不是第一次指揮了,所以到是顯得十分的平常心。劉七對著克洛德少將說道“克洛德少將少將,我想讓你給我解釋一下,這前方的戰役馬上就要開始,可是你的‘多拉’怎麼卻在這貓也不拉屎的地方呆著。我想你不會告訴我這多拉能從這裏打中一百多公裏以外的俄國人吧,我是絕對不會相信的。”
劉七別的不知道,但是這多拉大炮最遠也就是五十公裏的程還是知道的。
相比於一戰時巴黎大炮那一百二十公裏的程,這多拉確實打不了那麼遠。這是因為炮管長度與炮彈後部裝量的問題,炮彈彈丸擊越是遠,那就需要更長的炮管來獲得更高的初速。軍事術語中稱之為火炮倍徑。也就是說火炮炮管的內直徑與炮管長度的關係。越是口徑大的火炮這炮管的長度就越難做的很長。這是因為大型彈丸需要的裝量也就越大,而過長的炮管會因為火炮在擊時膛壓得不到釋放,最終出現各種各樣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