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口徑炮打擊臨時戰壕,主要以阻撓為目的,真正所能起到的殺傷及破壞是有限的。這是因為小口徑炮火的威力不夠,除非是直接把炮彈打到臨時戰壕裏麵去,否則其效果就不會太大。畢竟蘇軍的炮並不多,經過一段時間的戰鬥消耗後,彈藥的數量也有些不足。最後還是由伊萬上士親自用45mm加農炮打了兩個比較準確的直瞄,才暫時竭止住了德軍縱向戰壕的作業。
雙方對持下戰鬥進行了大半個小時,戰況逐漸穩定了下來,德軍的臨時戰壕也基本開挖完成,雙方射擊的火力開始有所減弱,不再像剛開始時那樣消耗彈藥,無論是蘇軍還是德軍,都必須考慮到自己的攜彈量。步槍對射逐漸取代了機槍對射,你一槍我一槍互相比起了槍法來,不過這可不是奧運會而是在戰場上,靶子都是對麵的敵人活體。
在度過了進入陣地的短暫適應期後,波波夫拿著步槍,不時地在兩個射擊點之間來會走動,觀察敵人的情況,碰上利於射擊的機會就射上一兩槍。這可是陣地防守,而不是定點狙擊,塹壕中蘇軍的人數並不太足夠,除了機槍位及個別重要的位置的人員不動外,部分像波波夫這樣手上握著一把步槍的蘇軍士兵,不得不在多個位置上來回守望。
敵我雙方在兩百米左右的距離上對持,這對於有塹壕工事作為防禦掩體的蘇軍是有利的,對於僅靠臨時戰壕掩護的德軍相對不利。塹壕工事露出地貌的一小部分有帶射擊孔的護牆射擊起來比較安全方便,而臨時戰壕需要射擊的時候要冒險把頭伸出戰壕外。
工事的重要性往往就體現在這麼一點點的區別之上,波波夫就是很好地利用了工事上的這點優勢,向遠處的敵人暗算射擊一下。200米的距離上,沒有光學瞄準鏡,射擊起來還是比較吃力的,但以波波夫的射擊水平,還是能夠大概打三槍就能中一槍。射那些趴在地裏挖掩體的德軍工兵當然不易得手,但對於那些架著機槍在戰壕裏冒頭出來射擊的德軍士兵,卻成了波波夫眼中搜索的價值目標。
由於波波夫處於正麵陣地及左翼陣地的交接位置,波波夫的射出的子彈往往都是從相對側翼射向德軍的機槍手。波波夫盯上了三個距離自己比較近的德軍機槍位置,又在兩個射擊孔中來回走動向他們射擊。剛開始的時候被波波夫冷槍放到的德軍士兵,還不清楚子彈是從那裏打過去的。一名德軍機槍手被打傷了,換了另外一個德軍士兵,隨便挪了下位置就又繼續射擊,結果沒過多久又被冷槍打翻了。波波夫也是忍穩得很,通常在一個位置上得手後,馬上轉換到另外一個射擊位置上,絕不在一個位置上射擊太久,有時就算沒有命中目標,也幹脆蹲下來休息一下,保存自己的體力,誰說打槍不累啊,光是一直據槍就能讓人手腳發麻,精神力比體力更容易消耗更會讓人產生疲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