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單位觀察手注意!正前方山穀入口以外,距離1200米處,左側道路上,發現疑是敵軍車輛。”就在這時擔任炮陣地總觀察手的指導員,利用他手上的8x30軍用雙筒望遠鏡,率先發現了山穀外的異常情況,並大聲向所有觀察手通報。
“目標確認,正前方1150米,方向036,敵半履帶裝甲運兵車接近中,數量大於5,速度中等。”聽到指導員發出的報告後,本來正在向山穀入口處觀察的波波夫,立即把手中的望遠鏡向山穀外的遠處移動,在指導員提示的距離上,也發現了行進中的敵軍車輛。波波夫立即把軍用望遠鏡的距離放到最大,眼前遠處的景象清晰了一些,由於該方向上並沒有大樹阻擋,能看到一隊車輛正沿這道路向山穀的入口駛來。銳利的眼睛再加上望遠鏡的良好性能,讓波波夫比其它的炮觀察手先一步確認出目標。指導員是總觀察手,其他的幾名觀察手就起到副觀察手的作用,協助確認目標。
“目標確認.......”“目標確認......”另外兩個觀察手也隨後作了目標確認,大家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目標情況也不一樣,指導員把各個觀察手補充的觀察數據作出快速整理後報告給炮排長。(注:這是小口徑短程炮陣地的觀察,與遠程炮陣地前沿觀測站的觀察方法不同。)
“一炮注意!正前方1100米,目標敵機械化步兵。”炮排長在得到目標觀測數據後,立即向一門45mm加農炮下達了戰術命令,“標尺10,向左003,高低+2,殺傷爆破彈,瞬發引信,三連發,裝填,放!”(如果是大口徑炮彈還需要選擇裝藥)
“裝填,放!”“裝填,放!”炮排長一邊下戰術口令,一號45mm加農炮的炮長也同時重複口令,而炮手及瞄準手也同時按照命令來操作。要想一門火炮能在有效率地連續射擊,就必須由多名炮手及一名瞄準手一名炮長密切地配合,重複完成一係列地程序,火炮才能一發炮彈接著一發炮彈地發射。
通常齊編滿員的情況下,一炮手負責開關炮栓,二炮手負責送彈,三炮手負責裝填,四炮手負責裝炮彈引信,五炮手負責裝炮彈的底火和裝藥,六炮手及七炮手負責搬彈。炮長負責報坐標參數,瞄準手負責調整標尺、方向機及高低機並拉動發炮開關。
“轟轟轟!”一號45mm加農炮開火,來了個三連發,向正在駛向山穀盤地入口的德軍機械化步兵的車隊轟擊。雖然是小口徑加農炮,但在身邊近距離發射,聲音聽起來也是很響的,像波波夫這樣沒有配備耳塞的蘇軍士兵,不得不蹲下來捂住自己的耳朵。發炮時產生的硝煙及後坐力氣流擊在地麵上而揚起的塵土,讓波波夫很不好受。
《二戰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