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星際戰艦(2 / 3)

漢諾本身就是一艘Mini-主艦,它的標準配製是指揮人員三千名,全為漢諾星皇家衛隊出來的士兵與低級軍官;機器人操作員一萬人,機器人戰士三萬人,這四萬人都是智能機器人,自帶有四萬套單兵作戰裝備,五千輛裝甲車與配套的陸戰裝備,也可於太空中作戰;戰機五千架,都是可變形與隱形星際戰機;主炮一千門,為反物質中子炮;副炮一萬門,其中五千門為核炮,五千門為中子炮;中子反應爐四座,每座的功率以地球上單位計算大概相當於1兆(one

trillion)千瓦左右。

其它小件為主電腦一台,為整個戰艦及艦隊的指揮中心。副電腦六台,分別指揮艦內的主炮、副炮、中子反應爐、智能機器人與裝甲車、戰艦護罩、太空通訊等六方麵。太空護行監控衛星十二顆,在進入戰鬥時,這些衛星將彌補戰艦上遠程雷達的不足。偽裝衛星八個,戰鬥中這些衛星可以在太空中虛擬出一個相當於戰艦的虛幻能量場,可以用來迷惑敵人。能量交換機六台,主要是將宇宙中能量轉變為艦內人員需要的物質,每台可滿足一千人日常所需,包括食物、飲用水、清潔水、各種藥劑等。三千套單兵作戰裝備,帶有可抵擋單兵武器質子槍三十秒連射、能在太空以每秒一百米速度正常行駛的能量噴射裝置的盔甲,質子槍、中子劍及太空通訊器等。還有很多種小東西,張森都一一細看,他覺得這些東西可能到一定時候有用。

戰艦上的空間還是很大的,這裏幾乎相當於一個城市,隻是沒有那種繁華的鬧市與眾多的行人;標準的三千間休息室,裏麵的調配很高級,最好的是那些睡覺的床,完全可以根據人體各部分肌肉的情況,能自行改變各部分的位置,使睡在上麵的人更加舒服。還有就是那一個超大的指揮室,這裏全部都是利用全息營養空間,讓人在完全在無外界幹擾的情況下指揮;當然還有一些大型演練室啦,大型觀演室啦,大型練功房啦,大型遊樂場啦等等,張森看到後麵,都不清楚這裏麵是戰艦,還是一個多功能遊樂場了!

而對於漢諾的主電腦,張森則研究的最仔細,這電腦中主要有以下幾大類內容:一是小隊的指揮係統,這一點張森已經略過了;二是漢諾星軍事知識;三是漢諾星科技知識;四是漢諾星經濟方麵知識;五是漢諾星文化娛樂知識;六是漢諾星醫藥知識;七是漢諾星名人檔案;八是最怪異的一項,隻有不太多的號碼,張森一時沒看懂。

張森將這些知識都融合進入了自己的神識中,當然,第二項的軍事知識讓張森對於太空戰有了很深的印象,雖然自己以前看過地球上演的一些太空戰的電影,如果如這些戰例一比,隻能說是幼兒園小孩子們的想象,相差太遠了,也太小兒科了,太空戰不是十艘百艘戰艦的戰鬥,往往都是幾萬或是幾十萬戰艦的戰鬥,那戰鬥一打響,可能會將一個星係給毀掉。

不過張森還是覺得太空戰太遙遠,也許有空的時候給國家造點好飛機什麼的還可以;至於導彈什麼的,自己可不知道怎麼造,畢竟這漢諾星早已經淘汰了這種武器;不過定位係統還是可以給做一做的,那樣中國的導彈是不是能更準些。也許有一天,**看到聯合國大廈前的某國國旗比中國國旗升的快,或是升的高了而不願意,就用這個來將那旗杆上的繩子給打斷也說不定。

每一項張森都很感興趣地研究了個透,張森感歎,那漢諾星上科技不知道比地球上要先進多少?大家都知道在地球上冶煉出比重是7.8的鐵塊很容易,但有人見過冶煉出比重是78的鐵了嗎?人家漢諾星人就行,他們在冶煉中,以超高壓電弧將那鐵原子中的電子壓縮,使原子的體積減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畢竟那原子中,原子核隻占整個原子體積的百萬分之一左右,那些電子在外旋轉的空間半徑太大,才使這些原子的體積增大了很多,漢諾星科技就是從這裏著手,將那些普通的金屬變成可能經受住時空折疊時的扭曲力的超級金屬!可這在漢諾星上隻能算是常規技術,一個很小的工廠都會的技術!

而在計算機技術中,地球上到現在也隻是這些電子產品,連光電腦也沒有,更不要說是那些已經有自主運算升級的生物光電腦。這也是漢諾星上成年人人手一隻的東西,完全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助手。

還有那些網絡,那已經不能用速度來說明,那就是完全的星際即時通訊,完全的零秒等待通訊。張森覺得這裏麵的知識用到現在的地球上,那將要世界大亂。不過張森怎麼也不會給社會添亂,畢竟科技要與社會文化及人們的思想素質相符,那樣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否則將會是社會的災難,試想如果一個原始人拿到了一支槍,整個社會都可能要毀在這槍口下,而會最後一個倒下的將是拿著槍的那個人,因為他最後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