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送別張老師(1 / 2)

王新十分感謝葉記者的盡心盡責,希望通過這一篇報道,讓更多人知道,華國還有這樣一位默默無聞、一心為了學生的優秀教師。

果然,兩天後國內級別水平最高的華國日報,頭版頭條介紹了京城大學數學教授張築生老師的感人事跡。

“作為一名在數學研究領域天分很高、同行服膺、學生敬佩的高水平教授,張老師卻默默地編寫‘不算科研成果’的基礎教材,擔任‘不計工作量’的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隊主教練,為海澱區教師開設的‘數學教師研討班’授課,前幾年分文不取,後來才拿點授課費。”

“張老師是不折不扣的教學型教授,而伴隨他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是奉獻,是辛勞,是不計名利,是對事業的無限熱愛和執著追求。”

“曾幾何時,名教授上基礎課成了稀有的事。這裏的部分原因是,近些年來大學的評估體係開始從教學向科研傾斜,科研成果本身能為教師本人帶來職稱的提升,科研成果的轉化能帶來現實的經濟收益,而教學成果卻不容易定量,因此一些大學教師重科研而輕教學的傾向比較明顯。”

“其實,名師上基礎課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學生在本科階段就能接觸到一流的教授,接受到高質量的教育,這種較高的起點將會使他們終身受益。同時,教授通常將基礎課程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在為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傳授了良好學習方法和創新的思路、研究的要領,使學生在學習基礎課的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觸摸到不同教授的學術思路,啟發心智的同時感受到思考和為學的樂趣。即使是對於教授本身而言,教學過程中擴展的知識也能彌補科研向縱深發展後越來越窄的局麵,從思維活躍的年輕人那裏獲得不少新東西。”

“我們當然應該首先從體製方麵去改革導致名教授不從事基礎教學的不合理狀況。比如說如何界定教學工作量,如何去衡量教學成果,使像張築生這樣鞠躬盡瘁的教授不至於‘每年核算教學工作量都差一點’。”

“然而對於基礎教學這樣一個‘出力不討好’的差事來說,我們的教授更應該從張築生老師那裏學到一種精神,那就是教授從事基礎教學不完全是因為必要,更重要的是要超越個人利益,有身為人師的奉獻精神。”

“果真如此,我們的學界也許就不會出現有時間去抄襲別人的學術成果,有時間去出一本又一本的學術垃圾,卻沒有時間去進行基礎教學的現象。”

王新看了華國日報,很多語句都讓他感同身受,張築生沒能留下什麼豪言壯語。他一生鍾愛教育事業,心裏隻有工作、學生。他似乎不懂得爭成果,爭頭銜。然而,熟悉他的人們授予了他最高、最響亮的頭銜——真正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