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接過紅包,非常高興地說道:“謝謝外婆。”雖然知道錢可能沒有多少,但畢竟這是老人對外孫的期望,王新格外珍惜。
現在這個時候,農村雖然說已經不窮,但是還沒有過上十分富足的生活,壓歲錢紅包能給個10元或者20元,就已經是很大的錢數。
王新通過對紅包裏麵錢幣大小的估量,應該是10張10元的,雖然隻有100元,但是對於農村老人來說,也不容易積攢,王新覺得錢雖然不多,但對自己的意義十分重大。
他連忙向外婆繼續保證,未來一定繼續好好學習,爭取考上一所名牌大學,為家裏爭光。
外婆也笑吟吟看著王新,外公和王勇平聊著天,也看向王新,插話道:“學習也別太累了,小孩子家家都不容易,勞逸結合最重要。”
王新的外公外婆在村裏都是比較有文化的人,外公高小畢業,外婆上過掃盲班,這在他們那一代人裏麵,應該算是村裏文化水平的天花板。
所以,外公外婆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家裏麵,作為長女的李紅霞考上了中專,兩個小女兒也都考上大學,在外省安家立業。
王新幾個舅舅雖然在學業上沒有取得很好地成績,但至少都上到了高中畢業。
全家高中文化水平,這個程度,在王新重生前的2022年,可能很多農村家庭都還沒有達到,而在20世紀90年代,王新外公家就已經實現。
雖然不能算是書香門第,但真的是依靠讀書改變了命運。
這個王新深有體會,2022年的時候,王新家這些舅舅的孩子們也都已經大學畢業,幾乎都在城市裏安了家。
有時候,階層的提升,不是靠一代的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至少兩代人的努力,才能改變家族的命運。
像王新這樣,母親李紅霞實力很強,運氣也好,通過自己的努力離開農村,在城市有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而李紅霞幾個弟弟,雖然學習沒有那麼好,沒有考上大學,但都對知識改變命運有更深刻的認識。
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麵,幾個舅舅都很下苦功,王新這些表弟表妹,從小學習都很好,最後都從農村考了出來,留在了大城市。
而同村的其他人,沒有那麼重視教育,在李紅霞這一代,還有不讓女孩子上學的,和李紅霞從小一塊兒長大的一個女孩兒,王新叫姨的,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家裏及其不重視教育。
他們的孩子基本上讀到初中就不讀了,勤快一些的會去打工,進廠擰螺絲;懶惰的還在家裏當啃老族,到處惹是生非。
王新外公外婆的孫子孫女輩,已經成為城裏人,得到良好的教育,享受城市很好的資源;而這些人可能命運會陷入循環,重複著上一輩人的老路。
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汝非魚,安知魚樂?雖然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但是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個人最熱烈的期盼,而教育,可能是通向這個期盼最有效率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