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刹國沙皇得知中鮮卑利亞北部失守,氣得差點吐血,本來想奪取大華朝控製的中鮮卑利亞南部,沒想到反而被大華軍奪取中鮮卑利亞北部。
他氣急敗壞地叫囂著要全麵報複,於是傾全國之力派出15萬大軍對中鮮卑利亞地區進行反攻。
大華軍依托前線的各大城池,以逸待勞,牢牢守住葉尼塞河沿線,羅刹軍一時難以獲得戰果。
總體上來說,羅刹軍比較擅長在冬季作戰,在冬季的時候利用嚴寒的天氣對大華軍進行進攻,在夏季的時候進行蟄伏。
大華軍則恰恰相反,在冬季的時候以防守為主,在夏季的時候進行反攻,收複失地,甚至越過葉尼塞河,推進到葉尼塞河以西地區。
就這樣兩軍以葉尼塞河為戰線進行著長期的拉鋸戰,就此進入長達數年的相持階段,誰也占不到便宜。
中鮮卑利亞前線遠離大華朝內地,相對來說,大華朝的後勤補給壓力更大一些,需要動員了上百萬民夫運送物資,給朝廷的財政造成了很大壓力,國內空有近百萬的軍隊,卻隻能在鮮卑利亞前線維持十二萬的兵力。
為了打贏這場戰爭,大華朝勒緊褲腰帶節衣縮食籌備軍費,甚至還在民間發行戰爭債券籌措軍費。
要不是大華朝人口眾多底子雄厚,不然還真的可能會破產。
戰爭進入第五個年頭,兩國的戰略平衡突然打破,勝利的天平向大華朝傾斜。
因為期待已久東薩彥嶺山脈的隧道打通,北京到瀚海城鐵路終於得以修通,不用再征用百萬民夫翻越薩彥嶺山脈運送物資,得以節省出大量的軍費,大華朝總算緩過勁來。
有了鐵路,前線的後勤補給不再是問題,財政壓力大為減輕。
大量的後勤補給和兵力通過鮮卑利亞鐵路源源不斷輸送到瀚海城,然後再經過葉尼塞河和勒拿河水域船運到各個戰場。
李向東已經在考慮向前線增兵,以打促和。
大華朝對於戰爭的態度悄悄開始轉變,以馬天佑為首的主戰派建議大軍向鮮卑利亞前線增派十萬兵力,以打促和。
方鵬飛甚至提議,繼續向西推進,奪取鄂畢河以東地區,國界以鄂畢河為界線。
以沈子衡為代表的主和派則建議見好就收,沒有必要繼續延長戰爭,減輕財政壓力。
兩派各有自己的理由,爭爭執不下。
就在這個時候,羅刹國派來了和談代表,希望和大華朝議和。
“羅刹國的鼻子也蠻靈嘛,知道我們的鐵路建成了,這才想到要來和談,早幹什麼去了?”馬天佑不屑地說道。
“羅刹國主動要求和談,這是好事啊!正是結束戰爭的好時候,接下來就看能獲得多少利益的問題了。”沈子衡極力讚成和談,見好就收,盡快結束戰爭。
“好吧!打了五年戰爭,耗費了不少國力,是時候該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了。這件事由理藩部跟羅刹使者進行洽談。”李向東傾向於跟羅刹國進行和談,暫時結束戰爭,休養生息一段時間。
“謹遵聖命!”理藩部尚書白子儀領命。
“前線的戰事也不能停,作出準備向西推進的態勢,繼續給羅刹國以壓力,以打促和。”李向東繼續說道。
“謹遵聖命。”馬天佑領命。
“可惜了,我們的鐵路已經修通,正處於有利局麵,完全可以再向西推進。”方鵬飛惋惜地說道。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先跟羅刹和談,以條約的形式固定下現有的地盤。至於鄂畢河以東地區以後再說。”李向東不置可否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