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0 章 京城的報紙(1 / 3)

“報紙?”

“這是什麼阿物兒?”

“南麵那蕞爾小山究竟是有多寶藏,經得住他們這樣的拋費?”

“阿爹,您可知道,買活軍那處除了懷表之外,還新出了報紙,花費倒是不多的,上也有許多的新鮮事,又有全新的平話故事呢,一份倒也不貴,不過是百文錢……”

《買活周報》一期印刷十萬份,真正內銷的不過是九萬份不到,餘下的一萬多份,幾乎都被商人們你數十份,一百來份包完了,到了第二期,各處反饋回來都是不夠賣,來得晚了真有買不上的,要說抄,那字數又太多了些,因此第二期便多印了一萬份,等到第三期,印量才在十三萬份一期上穩了下來。

光是賣報那都是淨賺的,郵政也因此多賺了不——鄉間各村子,合夥請郵遞員為他們送報,至一期也要買一份,多是五份十份,甚至還有二三十份的,越是掃盲班上得好的村落,便訂得越多,農民們一旦學會了識字,閱讀的熱情其實比城裏人要更高,隻是從前很有適合他們的讀物,話本子又太貴,這報紙不但用語淺顯,他們都能看懂,而且談論的都是百姓生活中的事,農戶們是極感興趣的,也願意通過報紙上的文章去了解遠處城市中、碼上正在發生的事。

報紙這東西,隻能依托於合金字模才能規模發行,而一旦發行了開來,上上下下能感受到的便全是其中的好處。從雲縣碼往外,商船開到哪處私港,報紙便在哪座城市中流傳了開來,一份賣數百文錢也是絲毫都不稀奇的,如泉州宋氏一般,看了一期便想要期期加購的戶人家絕不在數。

其中目的各自不同,商戶想要關注買活軍處的求購信息,安排自家的生產,士夫家庭則本能關注買活軍的政政務、吏治民風,哪怕連主家都是要看報紙的,因為不商戶親戚們爭先恐後告訴他們,買活軍的報紙會指導本農民種植,而且在防蟲害、災病上有自己獨到的得,甚至還提到了氣溫的變化與物選擇的關係。

沿海的城市中,自然也有商隊往內陸的城市去,從買活軍的領往外,西麵有江西道,這裏就搭上了長江水域,往正北是之江道,京杭運河一路上停靠的也有河港,又有沿海路往各處去的私船。每城市一百多戶有錢人是有的,光光是這上百城市便是一萬多份,還有他們的親友,又如不想要花數百文來找些新鮮的樂子?

一兩月的功夫,從南到北,報紙便這樣悄然無聲在民間滲透了開來,量原本對買活軍一無所知的富戶,記住了南麵新起了一支草兵,還頗生發了些新東西,宣揚了些新的思想——有了從前學泛濫的經驗,這些思想雖然新奇,但卻不會引起太多的反彈和恐慌,人們隻是饒有興致看著新鮮。

而那些生活在城市裏,原本便對買活軍的奢品有些認知的中層富戶,他們是買不太起懷表、表的,對香水等物的需求也不,但看著廣告上琳琅滿目的求購信息,又有五花八門的供應信息,也不由得對買活軍更為好奇了。“這巾是什麼東西?和巾又有什麼不同呢?”

“棉布背褲衩,噫!如此不雅之物,也能廣而告之?這棉布胸衣又是什麼?”

“還有這勞保套,衣褲——衣也就罷了,你瞧,同一版還發了求購綿羊,或許就是羊製成的,但勞保套又是做什麼的,便讓人很不明了。”

“開門七件事,他們倒是包了三件去,現在連穿的都不放過,越發要來掙們的錢了!”

買活軍的鹽、糖和煤都是好的,報紙輻的範圍內,多有錢人家都吃用起了雪花鹽、雪花糖,而那蜂窩煤也是從京城開始往外迅速蔓延的好東西,隻要是海船能到的方,蜂窩煤都賣得不算非常貴,二十文一斤,商人有得賺,有錢人家也還算能承擔得起,柴米油鹽醬醋茶,這麼劃算下來,豈不是包了好幾樣去?

這些有錢人家對買活軍的產品質量有很強的信,凡是報紙上刊登的銷售廣告,他們看了都想來上一點——好在精明的商人們也預料到了這點,他們是按報紙來劃定自己的進貨範圍的,等這些朋友們看過了報紙,便托人往城裏某家鋪子傳了話,很快便能買到他們好奇的貨物,且附贈使用說明。

棉布背和褲衩是半裏衣,在外緣用了一種新的鎖邊技術,幹爽透氣,很適合在夏日時當做家常起居的衣服,聽說現在買活軍治下的農戶,夏日幹完活,便穿著背和褲衩,既遮住了羞處,又非常的涼快,很能適用於現在這一年比一年更炎熱的天氣。而到了冬日,把背穿在裏,紮在褲衩裏,又能護住髒腑,暖和軀幹,也有相當的好處。

而棉布胸衣,則是給買活軍治下的女娘穿用的,這些女娘一般都從事較多的勞動,是以肚兜不很適合們。文人墨客們在買活軍那裏是見不到‘小衣微,玲瓏金紋’的美景了,紅水緞滿繡肚兜取而代之的是這種簡單的內衣,棉布縫了兩三角,聯綴在一起,後背做成了活結,可以把下緣係得很緊。這樣一些不幸胸前臃腫的女娘,哪怕奔跑跳躍也都可以行動自如,再無障礙了——此時敏人中意所謂鴿,盈盈一握而,因此胸前若太豐滿了,的確是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