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 / 2)

楔子

[背景史料:公元869年唐鹹通十年末,南詔大舉進攻西川,南詔兵勢如洪,連克嘉黎雅三州,掠奪財物及壯丁不計其數,竟一路打向成都,次年二月早春,開始圍攻成都]

唐鹹通十年臘月二十五日夜晚,西川雅州城刺使府內燈火通明,四周戒備森嚴,大廳中人聲鼎沸,廣闊廳堂上擺了近四十餘桌矮席,席上端坐著六七十位男女人等。男的年齡參差,著裝各異,有的著官袍,有的著軍甲,頻頻舉杯,海侃風月;女的陪坐於各席左右,一律是二十歲上下,一律是宮裝裝扮,不時嫣然陪笑,不停急急酌酒。

原來是南詔王世隆為親征西川旗開得勝,連克嘉黎雅三州,而大宴將臣及諸蠻酋。

南詔國雖被中原人視為“蠻夷”小國,卻已漢化極深,兩百多年來將中原文化的精華與糟粕皆學了個七八成,雖是行軍在外,但宴席上不管是餐具還是菜肴,都是極其講究,無一不是珍品,絕不遜色於中原王朝的皇家宴會。

南詔王世隆四十餘歲年紀,麵龐清瘦,麵色蒼白,在龍袍映襯下,氣質倒也有些高貴,此時他正左擁右抱,高座頭席,不時舉杯勸臣下暢飲。

錦衣穿著的仆役在席間穿梭往來,不時端上新菜換下殘羹。

二更時分,眾賓客已醉倒大半,一位仆役端了一個湯缽走入廳中,昂首徑向南詔王的首席走去。當仆役還離詔王五步遠時,原本站在南詔王身後三步開外,精神抖擻的兩個錦衣漢子突然身形暴漲,眨眼間閃身到了世隆席前,堵住了仆役前進的方向,同時喊到:“刺客,護駕!”

仆役打扮的刺客略略呆了一下,似乎正不知道何處露出了破綻,腦中飛轉:自己明明在走道上換了那個倒黴鬼仆役的全身衣服,才端上他手中的湯缽進大廳的,前後不過幾呼吸的功夫,他肯定沒被人發現,即便有人發現了也不可能這麼快就傳報進來,還做好了埋伏他的準備,看來是遇上高手了。。。。。。

就在他一愣的瞬間,後麵五桌酒席上又閃出五位年紀稍大的錦衣漢子,各自亮出兵刃,圍將上來。每人手上都是奇門短兵,卻各不相同,外形各異,有單有雙。廳中的賓客駭然驚叫,皆怕殃及魚池,慌亂離席,遠遠避開。

年輕刺客不敢再遲疑,手中湯缽往前一送,又追著擊了兩掌,瓷做的湯缽一下碎成無數小片,夾著湯汁撒向前麵兩個錦衣漢子。

兩人因南詔王世隆在自己身後,不敢閃避,隻好在身前連揮幾掌,將飛向麵部及要害部位的瓷片打掉,全身卻也挨了很多碎瓷片及湯汁,又燙又疼。兩人正氣得要罵娘,卻見年輕刺客早就身形一矮,追著碎片往前一竄,已繞過他們兩人,右手中不知何時多了柄短劍,正往世隆刺去,兩人都未料到刺客身手如此迅捷,再沒法出招阻攔,隻好雙雙轉身往世隆身上撲去,將他全身護住,左邊的漢子背上立時挨了一記重劍,痛得嗷嗷怪叫,稍稍掙紮,很快暈了過去。

右邊的漢子這時已轉身揮出右拳,摧向刺客胸口,刺客往左一竄,脫離拳勢,又往南詔王世龍身上刺去一劍,劍到中途,卻發現各種兵刃已貼近了自己後背要害,再不變招不但傷不到世隆還得白扔條小命,隻得就地一滾,避過所有兵器,又迅速挺身站起,戒備。

那五位錦衣中年漢子不等刺客站穩腳跟,立刻變換位置將刺客圍住,卻不急於進攻,似乎欲以不變應萬變。

先前攔截刺客的錦衣漢子中未受傷的那位立即抱起世隆,遠離戰場,又命兩個婢女為受傷倒地、不知死活的那個漢子查看傷口;世龍卻不知是嚇的還是被兩個錦衣護衛壓的,早已暈了過去。

圍住年輕刺客的人中,一個四十四五歲年紀,身材高瘦,麵色蠟黃的中年人道:“臭小子,功夫不賴嘛,報上名來,南詔七鷹手下不死無名之輩!”

年輕刺客對著說話的中年人抱拳拜了拜,笑道:“那小子我先謝過諸位前輩不殺之恩了,小子剛好是藉藉無名之輩,屬於諸位前輩手下不死之列。”心中卻暗暗叫苦:“我怎的如此大意,竟然連南詔王身邊有幾個護衛高手都沒查清就這般闖進來了。。。。。。七鷹隨南詔王親征?家主的情報上卻為何未作說明?”

據他所知,南詔七鷹是前南詔王委托中原擊技高手從七八歲就開始培養的護衛高手,出師後不知栽了多少意圖刺殺前南詔王的好手,七人不同姓卻都取個鷹字作名,是以成名後合稱七鷹,按年齡排行,老大姓劉,老二姓趙,老三姓江,老四姓孫,老五姓洪,老六姓吳,老七姓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