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帶著秦壽回到了正殿,方才落座之後,便由衷的感歎道:“先生當真是一個治國的賢臣啊!”
秦壽不置可否的恭賀道:“微臣在此恭賀大王喜得大賢。”
周天子伸手拉住秦壽的胳膊,十分感激的說道:“這還要多謝了秦卿的舉薦啊!否則,孤王當真是要錯失大賢了!”
在沒有見到李耳之前,秦壽確實是非常仰慕李耳。
畢竟,他夢境之中的那個世界,道家擁有著數千年而不朽的傳承,可謂是貫通了整個華夏文明的代表文化之一。
對於他的創始人“老子”,秦壽的心底極為推崇,幾乎把他推到了與“孔子”同等的地位。
在接觸過這個世界的孔儒之後,秦壽發現他的形象與想象中略有差異。
但是,這卻並沒有抹除秦壽對於“李耳”的向往。
隻是,李耳是周天子的守藏官,並不是秦壽想見就能夠見到的。
然而在見到李耳之後,拱手心底的仰慕已經不在,更多的是敬佩。
然而在敬佩之餘,卻又不免有些失望。
李耳的智慧貫穿古今,然而他悟道的時間太晚,以至於他雖然有治國的理念,卻並沒有實際治國的經驗。
而他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理念,也與秦壽的治國理念有所不同。
這並非是秦壽的理念更優於李耳,也不是李耳的理念完全不適用於秦國。
而是因為,李耳的理念不適用於現在的秦國。
在經過了與他的接觸之中,秦壽也找到了一條屬於秦國的治國方向。
起於農商,強於兵墨,治於法儒,歸於道。
農商為固國之本,民殷國富,才是國家都基石。秦國接下來的發展中,必定以此二者為中心。
國強在於科技與軍事,隻有掌握了遠超這個時代的科技,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那麼秦國方才能夠走到時代的前沿,最終得以稱霸,乃至一統天下。
然而隻是稱霸與一統天下始終不夠,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法家與儒家的治理。
等到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天下的百姓真正的過上了好日子,方才是李耳的“無為而治”發揮作用的時候。
在秦壽看來,道家“無為”並非是指完全的無所作為,而是指懂得節製,克製自己的私欲。
無所為,無所不為。
現在成了秦壽所追求的最高思想境界。
周王朝是一個大國,周天子如果任用李耳,或許能夠讓周王朝慢慢變得長治久安。
但是秦國隻是一個小國,土地雖多,但是人口數量卻並不多。
秦國的麵前還有著很長一段路要走,所以李耳的無為不適合秦國。
在恭賀完了周天子之後,秦壽又與周天隻寒暄了幾句,隨後周天子命人找來了王子伯仁,讓他跟隨著秦壽一同離開。
王子伯仁得知塚宰深夜狀告秦侯的消息之後,原本以為自己短時間內並不會離開鎬京,所以還特意命人將自己收拾好的行李給裝了回去。
但是現在周天子突然就讓他跟秦壽出發,卻是讓他有些措手不及。
他不敢當著臣子的麵忤逆自己的父王,畢竟還是要給當朝天子留一個麵子的。
所以在離開王宮大殿之後,王子伯仁便立即向秦壽提出了推遲一日出發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