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不可明說的人間閻羅駐蹕兩淮(2 / 3)

王驥痛定思痛的說道:“我們嚴密防守長江一線!退出兩淮!”

其餘經常參與戎政的人員絲毫不意外,他們甚至還長鬆了口氣。

李賢大約明白了王驥的想法,那就是劃江而治。

長江是天塹,隻要守住了天塹,大明軍隊沒有船舶,如何渡江?

沒法渡江,隻要慢慢經營,劃江而治還是能夠做到的。

這大約就是王驥的想法。

蔡東攀這樣的人,不算少數,他們覺得當初建庶人朱允炆做錯了很多次,哪怕少錯一步,也能夠劃江而治了。

比如蔡東攀就說過,若是不讓盛庸出戰,朱棣沒有水師,如何渡江?劃江而治未嚐不可。

王驥大約也是這種思路。

但是當時燕王是藩王,現在來的敵人,是皇帝啊!沒船?沒船是怎麼度過黃河呢?

長江的確很寬,但是還能有大海寬嗎?!

月港市舶司已經開始營建戰艦了,密州市舶司在籍的商舶有多少?

近五千!

這麼多的商舶,皇帝一聲令下!五千船舶渡大江!

哪怕不給銀,也有無數人上趕著舔皇帝的腳底板,願意把船拉過來給皇帝用。

固守南京?

守得住嗎?

李賢一言不發,看著他們規劃著如何徹底脫離兩淮,搗毀渡口,在長江沿線布置防禦,圖謀劃江而治。

徐州兵敗的消息,讓南京城開始變得躁動了起來。

李賢離開了戎政院後,立刻來到了谘政院,快速的寫下了幾個政疏,等待著谘政大臣的入席。

王驥要忙於軍務,他壓根沒有功夫來參加谘政大臣會議。

李賢等到人到齊了說道:“下麵我說幾點,要是反對的話,請舉手。”

“徐州兵敗,京師人人惶恐不安。”

“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有二十五萬大軍,而皇帝隻有八萬軍,一個團營的兵力準備進攻應天府。”

“另外一個團營,正在向襄陽而去。”

“這南京城下我方二十五萬大軍,布置在長江沿線,一定能夠守住敵人的進攻!”

“將皇帝的八萬大軍,活活耗死在天塹之上!”

“無論怎麼見,二十五萬對八萬,優勢在我!”

李賢這話一出,谘政院那種如同喪家之犬,惶惶不安的氣氛,終於被衝淡了一些。

李賢的話沒錯,皇帝南下軍隊進攻應天府方向,隻有八萬人,雖然這八萬人是精銳,但是他們有二十五萬大軍!

李賢繼續說道:“我們不能在皇帝大軍未至之前,自亂陣腳,這樣更不可能獲得軍事勝利。”

“為了安定京師情緒,我有以下幾個提議,若是有人反對,可以發言。”

“一,都察院禦史前往應天府及各州府縣安定民生,勸諭百姓,嚴查…”

李賢的這五條安民之策,是極好的,出發點是安定後方,從道理上講,李賢的這五條安民之策,是基於南衙僭朝的利益出發而製定的。

當然李賢的效率是極高的,他這五條,比谘政院吵一個月的成效都要高很多很多。

“我說完了,誰讚成?誰反對?”

李賢看了一圈,並沒有幾個要發言的人,二十五個谘政大臣代表了很多的利益,如果超過半數同意,李賢是不會讓反對的人發言的。

李賢一敲銅鍾說道:“那就送乾清宮批複了。”

“散會!”

南衙戎政院做出了全麵撤出兩淮的決定,這個決定和建文三年七月,朱允炆全麵撤出兩淮的決定是一樣的。喵喵尒説

鳳陽府還盤踞著鳳陽衛和南京軍,這兩淮有一淮和南衙離心離德。

大皇帝的大軍,還占了半淮,尤其是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的徐州,已經在北衙的實際控製之下了。

南衙再守兩淮,已經毫無意義。

隨著這個決定下達,在鳳陽府的徐顯宗和寧遠伯任禮之圍解了,他們二人也趕赴了蕭縣,等待皇帝陛下來到徐州。

朱祁鈺是在九月十一日這一天,來到了徐州,大駕玉轤至徐州城下。

於謙帶領著徐州文武官員,來到了城外接駕。

於謙專門清理出了一片宅院,這批宅院大約有一百七十餘間房,還有望樓、營堡等物,連成一片,在半個月的時間內,起了三丈高的內牆,定為行轅。

行轅依戶部山而建,大約有八百多畝地,有半雲亭,登高望遠;有泰安殿,處理政務接見臣子;有桂葉池、方便陛下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