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廣州城沒有玄武門,也沒有留下什麼逃生秘籍,但是看似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所在,卻也是暗中步步機關埋伏。
原因很簡單,內宅也不是一個真空,也是和外麵的風雲雷電緊密聯係的,外麵風起雲湧,內宅裏也是雲譎波詭。
自從李華寶陣亡之後,內宅之中便悄悄的有些苗頭了。
原本各房夫人都覺得,李華宇是長子,又是最早出來辦事的,還是在皇帝老子麵前掛了號的,妥妥的要繼承主公家業的。可是,李華宇陣亡的消息傳來,當真如一個晴天霹靂一般,將內宅的女人們驚醒,她們這才猛然發現,原來李華宇隻是長子而已,並沒有被立為繼承人。而且,照著宗法製度,除了鹽梅兒所生的兒子之外,大家的兒子都不是嫡子。可是,又沒有說必須要嫡子才能繼承大位!
這便如同吹響了號角一般!內宅之中凡是有兒子的,都暗中較起勁來。特別是國公爺揮師北上以來,五嶺以北的局勢迅速穩定下來,並且收複了大片失地,原本不穩的地方也人心安定。宏武軍中原本就勢力強大的從龍派又開始抬頭,各種人物往來聯絡交通,目的隻有一個,要把主公往上再推一步!主公上去了,咱們的王侯將相也就都有了。咱們這些跟著主公一路征戰而來的老人,不說門排畫戟戶列簪纓也差不多了。那些投入宏武軍時間較晚的人,比如說像吳六奇這些南粵軍大舉進入兩廣之後歸到軍旗下的人物,更加積極。越是資曆淺的,跳得越是踴躍。
外麵熱火朝天的,內宅之中如何沒有影響?凡是有了兒子的,特別是兒子成年出去當差辦事的女人們,哪個內心之中不是火炭一般熱?
老爺上去了,那,太子的大位歸誰呢?
於是內宅的夫人們之間,也紛紛的開始遠交近攻,結盟聯絡。
鹽梅兒自然是最篤定的,不管是誰生的兒子被作為繼承人,她都是妥妥的嫡母,就算是以後李守漢身登大位,她也是皇後、太後的名分少不了。何況,她自己的一雙兒女,如今也是戰功卓著。
而黎慕華,則是從原本的大熱門變成了大冷門。隨著李華宇的戰死,她從門庭若市變成了門可羅雀。如果不是宏武軍中有很大的一股聲音主張要效仿大明太祖,立孫不立子,隻怕黎慕華那裏還要更加冷清。這個聲音也是有他的立場所在,第一,李華宇身為長子戰死,本身就要有一份哀榮撫恤,與其說追封加典,不如把這份榮耀轉移到長孫身上。第二,鹿瑪紅作為長房媳婦,如今正在山東領著一旅人馬同清軍苦戰周旋,為宏武軍支撐著門戶,就衝這一點,不該立太孫嗎?第三,李守漢春秋正盛,現在不過四十歲出頭,有著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平定天下,教導長孫成為一個合格的繼承人。
但是,這一票聲音,卻是反對者眾多。有意無意的,連鹽梅兒都對這個提法嗤之以鼻。
“家有長子,國賴長君。如何能讓一個十幾歲的娃娃來執掌這麼大的一片家業?”
身為天竺胡姬所出,實在沒有什麼可以倚仗的親戚的七少爺李華實一心鑽研技術,整天在大學、實驗室、試驗工場裏和先生、匠師們摸爬滾打,很好的給眾人展示了李守漢提出的“兩參一改三結合”要求,也拿出了不少一點一滴改變了宏武軍中陸海兩軍的裝備技術水平的小玩意,這對母子倒是很滿意現在的生活。每次李守漢有東西捎回來,有家信回來,都是提到李華實並且很好的誇讚幾句。這讓這對母子在內宅之中的地位水平很是超脫。但是,畢竟在國公府裏也是生活了十幾年,李華實母子還是很清楚,該怎麼站隊。於是,每天早晚,分別前往鹽梅兒住處請安行禮,雷打不動。
至於說心態變化最大的,便是美珊詩琳姐妹倆個了。
原本緊跟鹽梅兒和黎慕華抗衡她們,自從李華寧李華宣兩個出去辦差,也是不停的有成績戰功傳來,又和鄭芝龍成了兒女親家,娘家兄弟們更是在暹羅下了死力氣的相幫著老爺打那些緬甸人,數年間開疆拓土數千裏,百姓二百餘萬人。這些土地、人民,都成為了梁國公府直轄的州縣所在,進而也成了美珊姐妹兩個人說話的底氣所在。
至於說傲蕾一蘭,雖然年輕得寵,但是畢竟她的兒子還小,娘家又遠在萬裏之外的黑龍江,內宅之中的這些紛爭,一時半會兒卻也扯不到她的身上。
可是,高夫人的到來,卻打破了這個格局。
高桂英到廣州,並不是隨隨便便一個女人來那麼簡單。她隨行的行李當中,攜帶著三十萬順軍餘部的花名冊和實力表,另外,還有一份厚厚的賬冊,那是順軍多少年來縱橫四方的家底。包括在北京城裏拷掠官員勳貴太監們所得的數千萬兩銀子。
“這些是我們大順將士的一點心意。”高一功見李守漢時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