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章 彼攻我守(三)(3 / 3)

在諸大貝勒牆倒眾人推的齊聲斥責中,原先理直氣壯的阿巴泰顯得狼狽不堪,隻好低頭認罪,甘願受罰。這一次,他被罰了雕鞍馬、素鞍馬各八匹,甲胄四副。不過,這也就成了阿巴泰家對黃太吉和兩紅旗代善一係的怨恨所在。

“四弟,你三哥我在這江南好生辦差殺敵,你在四川也務必要克敵製勝才好。隻要我們兄弟立了大功,便是別人再貪天之功為己有,也難以再壓製我們家的勢頭!”

博洛遙遙向西望去,西麵已經是雲霞滿天。但是,事情會像他想象的那個方向發展嗎?

距離博洛所在的太湖數千裏外,四川南部的順慶府、瀘州府,已經成了大西軍在四川的大本營。

此時的順慶府,便是大體相當於現在的四川省南充市,下轄兩州八縣,分別是西充、儀隴、蓬安、營山、渠縣、嶽池、鄰水、大竹等地。而著名的“酒城”瀘州府,則是川滇黔結合部的重要城市,轄江安縣、納溪縣、合江縣、古藺縣。其中,以郎酒出名的古藺縣隔著一條赤水河與貴州遙遙相望。對岸,便是貴州遵義府的習水縣。這個地方籍籍無名,但是,提起土城戰役來那便是盡人皆知了。這一場參與者包括了黨的兩代領導核心毛澤東、***,一任總理***,兩任*******、***,七位元帥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羅榮桓、聶榮臻、葉劍英,以及陳賡、宋任窮等200名將軍的戰役,應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當然,作為通往雲南要道的納溪縣,同樣的以一場戰役而揚名中外。那就是護國討袁之戰當中的棉花坡戰役。

1916年,以蔡鍔為主力的雲南護國討袁軍北上“討袁護國”。沒想到入川圍攻瀘州時受挫退守納溪,局勢逆轉,“進攻戰”變為“保衛戰”。麵對兵力超過護國@軍數十倍的北洋軍,進攻瀘州的護國軍“命懸一線”。棉花坡是納溪通往瀘州和雲南、貴州的交通咽喉,地勢險要,是納溪的一道屏障和製高點,為兩軍必爭之地。北洋軍方麵,直接或者間接參與了這場戰役的將領當中,像張敬堯、熊祥生、曹錕、吳佩孚、馮玉祥等等,北洋軍閥政府時期的督軍、大帥,大總統,還有西北軍的領袖,後來國民政府的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都作為進攻一方參與。靠著裝備和彈藥的優勢晝夜不停地向護國軍陣地狂轟爛炸,試圖突破。而護國討袁軍統帥蔡鍔給這些後來的督軍大帥大總統們派出了一個更加厲害的人物。時任護國第一軍第三梯團第六支隊長的朱德,成為了站在棉花坡各位大帥對麵的對手。

後來的“紅軍之父”、紅軍總司令、八路軍總司令、解放軍總司令,以更加傳奇的姿態,率領80名敢死隊員,以夜戰、白刃戰的方式,突入北洋軍主陣地,與敵人展開白刃戰。北洋軍麵對這突然出現的護國軍,措手不及,嚇得魂飛魄散,隻顧四處逃竄。在一片喊殺聲中,越戰越勇,他們越過戰壕,衝向敵陣,一直衝到了敵軍的司令部,大獲全勝。此役,朱德以80名敢死隊員的兵力,消耗子彈千餘發的代價,打敗了兵力超過自己數十倍的敵人。順便說句題外話,朱老總早年的軍事生涯中,率領敢死隊、奮勇隊親自衝鋒白刃格鬥的事跡比比皆是,但是,令人稱奇咋舌的是,槍林彈雨中往來出沒,他一次傷都不曾受過。這隻能用傳奇二字來形容,隻能說他們那一代人是我中華氣運所係。

這一戰,幾十年後吳玉章後來在祝賀朱德60壽辰時仍念念不忘:“你是護國之役的先鋒隊,瀘州藍田壩(棉花坡)一戰,使張敬堯落馬,吳佩孚、曹錕手足失措,袁世凱膽戰心驚,終將袁氏帝製傾覆,保存了中華民國之名。”朱德後來在自傳中也提及“棉花坡之戰”:“打大仗我還是在那時學出來的。我這個團長,指揮三四個團、一條戰線,還是可以的。”

順慶府、瀘州府、以及與之毗鄰的敘州府,都在大西軍的旗幟之下。

孫可望的帥府,此刻便設在順慶府的府衙。

404/481928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