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兵書中,對於遊擊戰的定義與介紹非常豐富,遊擊戰說白了就是以暗打明,攻其不備,但這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大部分兵書的核心。
但是如何以暗打明,如何攻其不備,這就是唐文郎需要他們去了解的最關鍵的地方,也是此時指揮者最需要加強訓練的課程。
那就是信息差,通俗講就是開地圖。
自從軍用衛星等出現後,大國之間的戰鬥再也沒有二戰及五六十年代的大規模陣地戰了。
在地圖全開之後,敵人的明暗全在眼底,有針對性的突擊與殲滅戰變成了戰爭的核心。
而此時,想要實現開地圖的最重要一點,便是對於斥候體係,情報體係及參謀體係的重視。
所以,對抗蒙古人遊擊戰的最好辦法,就是開地圖。
大明擊敗北元,以及土木堡之敗的事例完完全全告訴了我們,開地圖對於此時塞外戰爭的重要性,也是此時戰爭的關鍵。
誰獲得了視野,誰便獲得了戰爭的主動權。
除了戰爭理念,這些勳戚們還需要完全明白的,則是所有火器,其原理、構造、優缺點與使用方式。
這些是十分枯燥的課程,對於從來沒見過火器的勳戚們來說,這些內容仿佛都是一些天書般。
但對於有些勳戚來說,這些卻十分對其胃口。
“唐大使,為什麼這炮彈的托,前麵要用小的,後麵要用大的呀?”徐增壽突然站了起來,不解地問道。
唐文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示意他坐下,緩緩說道:“這炮彈呀,因為是要用火藥的,所以每打完一炮,這炮都會變得更燙。同樣,這炮管因為磨損,因為溫度,也會變得更粗。”
唐文郎又指了指黑板上的圖說道:“大家看這個圖,我剛剛說過了,炮彈發射的力,主要就是它後麵火藥爆炸的力,這個炮彈承受了的力越多,那麼炮彈出膛後打的也就越遠。”
“但是如果我們的炮管變粗了,你就會發現,有許多的力實際上從旁邊的縫隙會跑掉,這個時候炮的威力就會小上很多,所以我們這個時候就要換更大的木托,來減小這個縫隙,保證炮的威力。”唐文郎耐心地解釋道。
“那為什麼不多放些火藥呢?這樣不就威力更大了嗎?”徐增壽問道。
“確實可以多加火藥,但是一是會浪費,二是會有炸膛的風險。原本過熱的炮管就會變得沒有原本那麼堅硬,再加大火藥的用量,這時候炸膛了,不就得不償失了?”唐文郎繼續解釋道。
“那熱了,就給炮澆水嘛!”徐增壽不服氣地說道。
“對!這是實踐中非常好的方法,我馬上會講道,但是現在,麻煩徐公子稍微等一等,先聽我講完好不好?”唐文郎非常無奈地說道。
。您提供大神諸葛皇梁的終明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