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建造起來的房屋防潮又堅固,由於天堂島木材儲量幾乎是無窮無盡,所以建造木屋的時候非常舍得用料。
剝去樹皮的原木簡單加工後直接壘砌,真是又堅固又結實,建造起來速度還快。
短短的三個多月後,東港各種具備濃鬱華夏特色的房屋已經達數千棟之多,飛簷挑鬥,樓閣重重,初步呈現獨具東方特色和韻味的港口城市風貌。
在城市郊外
上百座橋梁陸續建立起來,第1座橫跨碧水河的大型鋼筋混凝土橋梁展現出雛形,四座高大的橋墩已經建造到10多米高,再有兩個多月的功夫,差不多就能建造到22米高的設計高度。
到時候
從大唐王國萬裏迢迢運輸來的大型鋼構件到位,第一座橫跨碧水河的大橋就將展露出雄姿,推進東港的高速發展。
在東港海灣裏
新建成的鋼筋混凝土碼頭和石砌岸坡延伸出4.2公裏長,碼頭上用磚石砌成的倉庫群一座接一座,寬闊的碼頭上停著來自大唐王國的蒸汽貨輪和來自華夏的移民船,城鎮裏到處是一片熙熙攘攘的景象。
七月下旬
東港城外麥浪滾滾,最初開辟的十幾萬畝麥田迎來了豐收時刻,這是東港人民最盛大的節日,全城近10萬人全部放下手中的工作,湧入麥田中收割,豐收的喜悅映亮每一個人的麵孔。
從7月下旬起,東港將進入連續10多天的搶收季節,從臨近城市的10多萬畝農田豐收開始,一直向內陸延伸。
後續播種的麥田也進入到收割時間,所以在東港通往內陸的大路上,每天清晨四點多鍾,滿載著勞動者的馬車就陸續出城,沿著寬闊平整的大路一直深入,長長的馬車隊看不見首尾。
隻要看到麥田,馬車上的勞動者就一躍而下,手持著鐮刀衝進麥田裏開始收割。
收割的糧食由馬車運回去,滿載糧食的馬車隊晝夜不停地往來於城市和鄉間,中午的時候給勞動者帶來午飯,是由大木桶盛著的菜湯和大餅,沿著田頭一路放過去。
疲憊的人們一邊擦拭著額頭上的汗水,一邊大口大口的吃餅喝湯,聚在一起神情興奮的聊天,暢想著未來美好生活。
這種火熱的大生產場景,幾乎發生在東港城的每一處田間地頭。
經過4個多月的大規模建設,東港城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繁榮的城市麵貌已經呈現,從東港到內地深處開發了數十萬畝土地,由數條寬敞的大路和無數小路聯係在一起。
灌溉水渠縱橫交錯,碧水河邊樹立起了100多座大型灌溉水車,形成了別致的田園景色。
東港這片平緩而廣闊的丘陵地區,整體開發程度已經超過三分之一,但依然保留著大片的茂密森林。
這是因為在大唐王國的拓殖土地政策中有一條;
為了保持本地的水土和林木資源,保持環境協調發展,任何地方開墾土地不得超過四成,這是一條硬性規定。
低地窪地,旁山臨水土地,容易遭受山洪和泥石流以及其他地質災害影響的土地,周期性水淹地,濕地,沼澤和臨近湖泊土地,原則上不開發,不開墾。
成片開發的土地上,必須保留一定比率原始森林和灌木綠化,形成阻隔風暴和雨水災害的天然屏障,更有利於開墾良田的豐產豐收。
燒荒隊持續向內陸推進,築路隊緊隨而至,跟在後麵的是手扶拖拉機隊和伐木隊,形成了一整套高效的拓荒流程。
保留森林綠地主要由伐木隊控製,在一望無際焦黑的過火森林中,伐木隊按照圖紙的規劃伐倒大樹,開辟道路,那些森林保留區的樹木就不用伐倒了。
用不了多長時間,隻要幾場濕潤的雨水滋潤,這些經受過烈火焚燒的森林就會重新煥發生機,焦黑的大樹抽出嫩芽,厚厚的森林灰燼帶來了豐富的營養,讓無數的綠草茁壯生長。
不用管它,幾年後又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完全看不見曾經遭受烈火焚燒的一點兒痕跡。
至於農耕區那就不客氣了,伐木隊那是見樹伐樹,每個伐木小組由10人組成,一邊伐木,一邊刨樹根。
每個小組每天的定量是兩根大樹(需要達到一定的直徑標準),達不到直徑標準的也需要伐倒,刨出樹根,但這些勞動量不計入定量,哪個小組任務區內小樹多,哪個小組就算倒黴吧,這個沒辦法。
基本上每個伐木小組上午一根大樹,下午一根大樹,不但需要伐倒,而且需要砍掉枝杈,鋸成規定長度大木段,刨出樹根,這個工作量並不小。
尤其是刨樹根這活兒,真的非常累人。喵喵尒説
好在人多力量大,近三千人的伐木隊展開一起幹活,一天就能伐倒600多顆大樹(低於標準的小樹不算在內),優秀的小組最多一天能夠伐倒5顆樹,平均的伐木組也是3顆大樹。
為什麼大家幹勁兒這麼足?
一來是因為優秀的伐木組每天都可以有肉吃,這是獎勵的一方麵,大約占10%。
二來是表現優秀的伐木組,綜合評價很可能拿到優+或優,這就意味著在兩年的包身工期間,總體評價“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