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於泰看著楊廷鑒挺拔的背影,心中恨意更濃。真是小肚雞腸之人,他首先出言無狀,以是大大的不妥,而人家楊廷鑒並沒有瑕疵必報,結果還是讓小人不知收斂。楊廷鑒可不是怕事之人,就算陳於泰的背後有周延儒這個首鋪撐腰,楊廷鑒也是不懼的,按照曆史的軌跡來看,周延儒也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雙方在各自的支持者的掌聲中來到二樓的客房,客廳的兩邊就是兩排紅木桌椅,門口處還有兩個年輕的士子已經鋪開白紙端坐在哪裏,他們是負責記錄和傳抄的人。
這古代可沒有什麼話筒或者是視頻之內的東西,外麵那麼多士子前來觀看,肯定需要從房間內把雙方所說的傳抄出去。
客廳的正中,已經有幾名低階官員坐在上麵,他們是今天的裁判,這些裁判官員都不是南直隸和浙江人士,這樣也可保證基本的公平,看來今天的比試已經具有半官方的性質了。
南直隸和浙江兩省,在進士一科上,從來都是難分伯仲,彼此也不服對方,兩省會試之前,總會約定一兩場比試,借此壓下對方的風頭。這次比試多半就是這兩省的會館在背後暗中支持的。
三名裁判之中,居然還有上一科的榜眼管紹寧,現在就是翰林院的編修,也不知道雙方怎麼就把這尊菩薩給請來了。
眾人進入客房後,分坐兩旁,大家都不說話,氣氛十分的不好,管紹寧也明白今天的比試其實就是楊廷鑒和陳於泰之間的比試,因為這兩人中狀元的機會最大,楊廷鑒在文學和品行上明顯高於陳於泰,但陳於泰是當朝首鋪周延儒的姻親。
按理說管紹寧如論如何也要給周延儒幾分薄麵,在裁判的時候偏袒一下陳於泰,可管紹寧是溫體仁的弟子,而溫體仁天天想的就是把周延儒給拉下馬來,所以管紹寧絕對不會偏袒陳於泰。
當然管紹寧也不會幫襯楊廷鑒,因為外麵還有幾百個讀書人,這些人的文學素養可是不低,明顯的幫襯那是絕對不可能的,管紹寧如果那麼做,他在士林之中名聲盡毀,而詞臣升遷靠的就是名聲,管紹寧可不會拿自己的前程去幫襯誰。
管紹寧見彼此無話可說,就直接開始講解這次的規則:
“本次比試,分為三場,采用三打二勝製,輸的一方置辦酒席三十桌,並公開認輸。
第一題,《論安內攘外》”
這管紹寧一上來不出詩詞歌賦,直接出時政題目,他這題目的第一意思就是先安內再攘外,或者是先攘外在安內,第二個意思就是用什麼方法安內攘外,大明此時的國策就是先攘外後安內。
題目一出,書記員飛快地把這道題目傳遞了出去,本來還鬧嚷嚷的大廳,瞬間安靜下來。這是一個直擊時政的題目,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難答。
稍許,陳於泰站起身來,對著管紹寧一禮,然後故作瀟灑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