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秦孝公即位,隨後衛國人公孫鞅入秦並開始主持變法。而秦國的建軍大業,盡管已曆經600多年,但一直到商鞅開始,那支在先秦史上震撼六國的虎狼之師,才算真正建立起來。
這是有曆史依據的,1975年,湖北雲夢出土了一批秦國的竹簡。其中有一批竹簡,是一對叫做“黑夫”和“驚”的秦軍士兵兩兄弟,寫給他們兄長“衷”的家書。在竹簡中,有一件提到這樣的內容:“書到皆為報,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告黑夫其未來狀。”翻譯過來也就是說:收到信就要給我個回信,告訴一下我們兄弟給家裏爭的爵位分發到沒有,告訴黑夫是發什麼樣的。
黑夫所關注的這個爵位,正是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之一——軍功爵製度。
商鞅變法的內容很多,但核心內容有兩條:第一條是獎勵耕戰,廢除原來的世卿世祿,實行純以軍功定賞罰功罪的軍功爵製度;第二條是實行嚴酷的國家管理。
軍功爵,簡單來說,就是封爵20級,每斬獲一個敵人的首級,就可以賞爵一級,並得到相應的土地、宅邸,以及得到一個傭人為他服役。史書的記載是:“能得爵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除庶子一人。”
對於一個古代平民來說,每砍得一個敵軍人頭,就可以得到這麼豐厚的賞賜、發家致富,換做是你,你會不會奮勇殺敵?
秦人的答案是肯定的。
為了封賞,史書記載,秦國的士兵在戰場上,經常為了爭奪敵人的首級自相殘殺,有的秦國士兵甚至會將死去的同伴首級割下以邀領軍功。
在這種殘酷的人頭製度下,秦軍儼然成為了一個個視人頭為金錢的嗜血屠夫。
秦軍建軍大業,另一項重要內容是殘酷的刑罰製度。商鞅變法的重點內容之一,就是對秦國全國人口,無論男女,從出生就開始注冊戶籍,一直到死後才注銷,而男子滿17歲至60歲都是服兵役的時段。
軍隊則五人為一“伍”,戰鬥中如果有一個人死了就要刑罰其他四個人,但如果這四個人能夠斬獲敵人首級,則可以免受刑罰。而統率五人的“屯長”和統率百人的“百將”,在戰場上必須要斬獲敵人首級,否則就要被處以死刑。
由於變法嚴酷,“富貴之門,存戰而已”,因此秦國的老百姓和士兵,一聽說要打仗砍人頭就磨刀霍霍、爭先恐後,因為“民之欲富貴也……必出於兵。是故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
至此,秦孝公和商鞅通過製度之手,使得殺人成了秦國上上下下歡欣鼓舞的事業。因為隻有人頭,才能發家;因為隻有人頭,才能致富;因為隻有人頭,才能封爵。
秦帝國由此成為東方各國畏懼如虎的“上首功之國”。
在東方各國看來,秦國這個野蠻的“戎狄”之國,純粹是以殺人和砍人頭為樂,並且將其作為一種發家致富的終生事業,這個國家和他的軍隊、人民,實在是可怕之極。
放在人類文明史上,這也是一種赤裸裸的反人類的野蠻暴行。可正是這種殘暴的行為,恰恰是順應著戰國曆史發展的潮流。
實力底下出政權。
正是由於有了軍功爵等一係列製度,此前萎靡不振的秦國朝政和秦軍,變得所向披靡。
然而,事實上,僅僅從公元前301年至公元前234年間的67年間,秦國在22次戰爭中的斬首數量,就達到了181萬人,這還隻是史書有明確記載的數據。其中著名的斬首記錄有:
宜陽之戰,前後斬首韓軍6萬人;伊闕之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人;華陽之戰,斬首魏趙聯軍15萬人;長平之戰,前後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人。
扶蘇躺在床上想,如果明天真的頂不住匈奴的進攻,父王應該會把南邊的軍隊運過來抵抗匈奴吧。畢竟先輩那麼厲害,一個一個都是視人頭為金錢的狠角色。
當然僅僅是上述48年間,秦軍在四次大型戰爭中,就斬殺達90萬人之眾。
從秦孝公任用商鞅全麵推廣變法開始,秦國逐步走上“壹民於戰”的比軍國主義更加殘酷的戰爭道路。秦軍在此後除了吃過趙國和楚國的一兩次虧外,幾乎是全麵碾壓了東方各國,致使各國人民“聞之戰栗”。
在分析秦軍幾乎百戰百勝的原因時,戰國末期的荀子也就是韓非李斯的老摸著花白的頭發說:“秦國提供給老百姓發家致富的路子很窄,役使人民的手段卻又非常嚴酷,老百姓隻有通過戰爭才能獲利和出人頭地。在這種嚴酷的製度和生存壓迫下,秦國曆經四任國君而四世有勝。”
這不是僥幸或幸運,而是定數使然。沒有辦法了嗎?扶蘇想。
“打開係統!”
扶蘇冷冷的說宛如一個皇帝。
非常時期就要啟用,非常手法……
。您提供大神無風的秦朝公子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