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口供銷社,位於京城南鑼鼓巷,正對著南鑼鼓巷85號,為周圍的住戶提供著生活的便利。
供銷社不大,隻有三間門麵房,其中兩間是營業場所,還有一間被隔成了兩個半間,一間是主任和財務的辦公室,一間是小庫房。
營業場所裏,進門的右手,對著主任辦公室的方向,擺著一溜木質櫃台。
櫃台後麵,是一條供售貨員行走的通道。
通道後麵的牆上,安排著到頂的木質貨櫃。
櫃台和貨櫃裏,擺放著些針頭線腦等日常生活用品。
進門的對麵牆邊,靠牆擺著幾口大大的窄口缸,在缸上貼著寫有“油”、“醬油”、“醋”、“酒”等字樣的紅紙。
供銷社不大,隻有三名工作人員,一個主任兼售貨員張穩定,一個會計兼售貨員劉秋菊,還有一個就是我們故事的主角餘慶安,采購兼售貨員。
平日裏,都是由餘慶安充任售貨員,站在櫃台後麵等待著顧客上門,隻有當他出去采購的時候,售貨員的位置才會由主任或者會計站著。
是的,出去采購,這個年月的供銷社,不但要售貨,還要收貨,最常見的,是一些家庭拿雞蛋來換錢,然後再打點醬油,買點鹽什麼的。㊣ωWW.メ伍2⓪メS.С○м҈
當然,有時候是直接拿雞蛋換鹽,但是賬要分別做,所以這麼個小供銷社要專門配一個會計。
1960年,識字的人都不多,更別說還要做賬了,不配個能寫會算的是不行的。
老道口供銷社,做為城市裏的供銷社,在收購方麵,任務是基本完不成的。
周邊的住戶,大多數都是有工作的,就算是養著兩隻雞,那下的蛋大都是自己吃了。
所以,為了多少完成一點任務,餘慶安還兼著采購這個職務,時不時的就要下鄉去收購一些山菇、核桃等山貨,用來充抵任務。
城裏的供銷社,任務很少,每年應季的時候,出去兩趟也就差不多了,並不需要天天往外跑,餘慶安的大部分時間都要站在櫃台後麵。
嗯,說錯了,是坐在櫃台後麵。
餘慶安給自己找了把椅子,沒人的時候,就坐在那裏等著。
這個時候,餘慶安雙手袖在棉襖的袖筒子裏,縮在椅子上,盡量的減少身體散熱的麵積,好把那點食物的熱量,盡可能的留在自己的身體裏。
60年,正是最困難的時候,農村人吃不飽,城市裏的人也吃不飽。
每月的口糧倒是能保證,但是沒有油水,光是那點口糧,根本不頂事。
餘慶安坐在那裏,並不是無所事事。
他正在查看自己的隨身空間。
穿越者的標配,隨身空間,餘慶安怎麼可能沒有。
從一個甲子之後穿越過來的餘慶安,也有一個能夠種植、養殖和加工的隨身空間。
種植空間有一百畦田地,每畦一畝地的樣子,也就是說有一百畝。
養殖空間有一百個畜欄,每個畜欄有一百平方左右的樣子,也就是說有一萬平方。
食品加工車間有10座,可以按照配方投料後,全自動生產出產品。
當然,配套的還有倉庫,用來存放種植、養殖和加工車間裏生產出來的原料和產品。
此時,種植和養殖空間裏,一片荒蕪,什麼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