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一章 光緒之死(2 / 2)

正在想著呢,宮裏傳旨的太監來了,在兒子們激動的眼神中,奕劻隨太監進宮,接下來的事情就很簡單了,第二天一早就在西安門大火逐漸熄滅的時候,紫禁城內傳出消息,康梁二逆及其黨羽謀逆,聖上不堪其辱自盡,臨死前留遺言,以國家多難之際,非老成睿智之君無以挽救此危局,宗室之中唯有世襲罔替******奕劻堪當此大任,故此由奕劻繼承皇位。

此消息一出,各方勢力一下子緊張起來,一個個全盯著南邊,這可不是個什麼好消息,弄不好是要打起來的,然而讓他們跌落一地眼鏡的是,鎮南王緊接著發表聲明,支持慶王繼位。

感覺詭異的同時,那些提心吊膽的家夥倒是鬆了一口氣,隻要不打起來就行,奕劻是什麼人大家都知道,那是一隻老狐狸,不會瞎折騰的,隻要他不瞎折騰,大家就這麼湊合著過唄,誰當皇帝還不都是那麼回事。

奕劻登基後緊接著就公布康梁謀逆的原因,原來經過一年多的細致偵察,光緒已經查出當初燒死慈禧的大火,居然是康梁等人所為,震怒之下光緒準備聯係內城的新軍進皇城,將這一幹逆賊統統拿下處死以告慰太後在天之靈,可惜卻被康梁察覺,這些逆賊索性直接造反,這才有西安門截殺慶王一幕出現。

謀殺慶王不成之後,康梁以他們掌握的巡警隊固守皇城,抗拒新軍入城雙方發生大戰,大戰期間又脅迫皇上下旨讓慶王退兵,被聖上大義凜然地拒絕,並且麵斥這幫亂臣賊子,惱羞成怒之下康梁以死威脅,聖上剛烈,不堪其辱故此懸梁自盡。

隨後新軍攻破皇城,康梁逆賊逃走,但此時聖上已死,據說慶王為此都悲痛吐血了,至於醇親王一家之死則是事發時候滯留在外的巡警隊所為,這些人自知罪責難逃,所以搶了醇王府然後逃亡出城,在與他們的搏鬥中醇親王父子不幸遇難,就這樣一個完美的故事演繹出來,然後隨著明日報和人民廣播電台傳遍全國,這時候別說那些老百姓,就是距離遠的督撫都信以為真了。

緊接著在傳旨緝拿康梁二人的同時,奕劻下令調各地督撫,包括駐防將軍,都統,甚至外藩王爺們統統進京參加國葬大典。

這條命令引起了那些督撫們的警惕,很顯然這一年獨霸一方的生活讓他們很愜意,如果進京以後奕劻一下子把他們全扣下豈不是虧大了,然而就在這些家夥猶豫之時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三大總督宣布將奉旨進京。他們三個的帶頭作用就很巨大了,緊接著陝甘總督陶模,陝西巡撫魏光燾,甘肅新疆巡撫饒應祺宣布奉詔,隨後那些漢人督撫全部奉詔。這下子那幾個滿人督撫反而不好再猶豫了,再說這時候地方督撫的軍閥心思還沒形成,當然就這些滿人想玩軍閥也不可能有人跟他們,依克唐阿代表關外三將軍和熱河都統桂祥最先宣布奉詔,這樣一來剩下雲貴總督嵩蕃和安徽巡撫福潤也隻好宣布奉詔了。

不過詔書中並沒有鎮南王的名字,這一點估計也是奕劻有自知自明,知道楊王爺也不會去湊這個熱鬧,當然這些天南地北的督撫想彙集到北京,也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的,最少也得半年時間,他們本身手下還有大量工作得安排妥當才能離開,尤其是這裏麵還包括伊犁,烏裏雅蘇台這些將軍們,他們哪怕是光走路也得走好幾個月時間,速度慢點走一年都有可能。

就在這時候朝廷訂購的那三艘巡洋艦交貨了,這三艘裝甲巡洋艦由船廠雇員負責送來,現在已經到新加坡了,奕劻隨即下令組建海軍部,以鎮南王兼海軍大臣,統轄海軍所有艦隊以及旅順,威海衛各大基地,這三艘巡洋艦直接到福州接受他指揮,這條命令一出,那些頭腦清醒的督撫已經瞧出問題了,雖然還沒有往禪讓上想,但也知道奕劻是準備心安理得地當個傀儡了。

這一點反而讓那些督撫們放了心,他們怕的就是奕劻不這樣,既然慶王爺還是原來的慶王爺,那麼大家就不需要擔心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