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1)一步步走(1 / 1)

秦淵率兵出征之後,賀臨便在暗中總攬了朝政,負責監國。

當然,這個暗中隻是對於民間而言,朝中的大臣們心裏都清楚,賀臨替代了出征的秦淵接管朝政。

但現在朝政都被秦淵跟賀臨的幾個心腹大臣把持著,他們也沒辦法說什麼。

而且賀臨以往能做到首輔,的確是有手段有能力之人,由她監國,起碼不會出大亂子。

就在秦淵離開後兩個月,經太醫診斷,賀臨又有孕了。

這讓賀臨有些頭疼。

秦淵一來一回起碼一年,這意味著她整個孕期,包括孩子出生之後,都可能見不到秦淵。

但這不是最要緊的,最要緊的是這意味著她孕期也要監國,處理各種朝政之事,她擔心自己太累。

不過頭疼也沒辦法,畢竟懷都懷了,也沒辦法打掉,硬著頭皮也要上。

怕前線的秦淵分心,賀臨特意交代了內閣的幾位大臣,不要將此事告訴秦淵。

大臣們雖然覺得這麼做不太妥當,但現在這種節骨眼,的確不告訴秦淵更好。

畢竟秦淵的確將賀臨看的很重,萬一得知此事,秦淵莽撞行事,想立刻回來,那這次親征豈不是成了笑話?

因此,幾個大臣還是同意了賀臨的提議。

賀臨並不知道在他們心裏,秦淵已經戀愛腦到會丟下親征隊伍,為了她回朝的地步,還以為隻是自己說服了這幾人。

不過不管怎樣,事情總是做成了,賀臨的整個孕期,秦淵都不知道此事,一直專心在前線打仗。

帶著大軍到寧夏之後,秦淵很快殺退了那支反叛的蒙古軍,甚至打散了韃靼軍。

軍隊能如此勇猛,除了秦淵領導有力,更重要的原因是,秦淵登基以後推出多項新政,已經讓中央財政緩過氣來。

而這次出征的大軍,大部分都是募兵召集的,募兵每個月都有軍餉例銀,要花不少錢,所以選人的時候,挑的都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如此一來,戰鬥力自然比那些老弱病殘的軍戶要高。

而且這次俞光友也作為其中一支的將領跟著秦淵出征了。

在東南奮戰了十年,他終於將東南沿海的倭患掃清。

也是因此,賀臨才敢開放海禁,不然開放了也沒用,半路上要被倭寇搶劫,那可就血虧。

這抗倭的十年,讓俞光友的軍銜不斷上升,與此同時,也訓練出了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軍隊。

所以這次秦淵親征,便帶上了他一起。

這多方因素疊加,才讓這支親征的隊伍戰鬥力飆升。

花了六個月時間徹底剿滅了那支蒙古叛軍之後,秦淵便將矛頭對準了在此次戰事中,站隊蒙古軍的韃靼軍。

實際上秦淵這次出征,除了消滅叛軍,另一個目的就是收複失地,擴張領土。

但國人做事講究師出有名,他便以韃靼軍支持叛軍為由對其發起進攻,開始同韃靼軍隊進行戰鬥。

韃靼軍隊的戰鬥力比那支叛軍要強,而且秦淵與他們對戰,是要走出慶朝的領土,相當於走出主場,麵臨的困難自然也更多。

所以這場戰事持續的格外長些,花了整整一年半,才徹徹底底將韃靼打服,乖乖的俯首稱臣,讓出領土。

不僅如此,還收拾了周邊好幾個想要渾水摸魚、趁亂謀利的小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