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製度相輔相成,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很完美。
那在什麼時候會變得不完美呢?
答案很簡單,田沒了。
一個封建王朝存續的時間越久,土地兼並問題就會越嚴重,而這也是導致大多數王朝毀滅的原因。
王朝建立之初,因為戰亂人口不多,所以每人都能分到不少田地。
可之後要是碰上個什麼天災,收成不好,靠天吃飯的農民們隻能靠賣地換糧食活下去。
誰又有能力買地呢?當然是達官顯貴們。
這樣的情況反複上演,時間推移,人口越來越多,底層百姓的土地卻不斷被達官顯貴們兼並。
而這些達官顯貴又因為政策不需要交稅,如此一來,能收稅的土地越來越少,國庫越來越窮,有錢的貴族卻越來越多。
國家窮的不行,無力支撐國防,底層百姓苦的不行,不想再餓死,再被壓榨,這時,自然就到了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時候。
還是那句老話,不是真的走投無路了,誰願意造反呢?
而總有些貪得無厭的官僚,兼並百姓的地仍舊不夠,軍戶的屯田也要侵占。
而且各級軍官還會盤剝軍餉,將這些軍戶當家奴使喚,再加之軍戶的社會地位低下,造成大批軍戶潰逃,衛所自然缺額。
賀臨喝了口茶,冷靜了一下,思索後,她重新看向俞光友:“當今之法,唯有募兵。”
招募的士兵不會像軍戶那樣,年齡段層次不齊,他們年輕,更有活力,更有幹勁。
最大的問題是……
“長贏兄,我何嚐不知道募兵啊,可一來這要皇上同意才行,二來,軍餉也是個問題。”
是的,募兵最大的問題就是錢。
不像軍戶自己有田,可以實現自我供給,招募來的士兵,軍餉都要靠國家財政,這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賀臨看向他:“鴻漸兄,明日我便去趟總督署,請求丁部堂與我一同上奏疏,言明利弊,讓皇上撥款募兵抗倭,不過中間的這段時間,也麻煩你整頓軍務,防備好倭寇。”
丁立生處理完浙江的事情之後又回到了福建,總督署所駐紮的福州離漳州不遠,賀臨打算去一趟。
募兵這種大事,她一個人上奏疏,聲音有點不夠,但要拉上丁立生這個總督一起就不一樣了。
兩次見麵她對丁立生的印象都不錯,能做到一方封疆大吏,肯定不是個拎不清輕重的。
俞光友沒想到她抗倭決心這麼大,才上任就著手要抓這件事,終於碰到賀臨這種肯做實事的文官,他十分感動:“這個不用你說,我是漳州衛指揮使,備倭守城是我的職責,這幾日我打算將漳州衛裏年輕力壯的兵都挑出來,組成一支隊伍,進行訓練。”
原來他已經準備開始行動了,賀臨很欣慰:“漳州幾十萬百姓,還有我這顆人頭,都係於鴻漸兄之手了。”
俞光友抱拳,神色鄭重:“我不敢保證逢戰必勝,但倭寇若要動漳州,除非從我俞光友的屍體上踏過去!”
。您提供大神良宵的七品逆襲:最強女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