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2)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2023年,我國即將迎來“退休潮”,預計未來十年間,每年將會有2000萬左右的人退休。

自1962年,我國迎來建國後的又一次嬰兒潮後,在此十年內每年出生的人口都保持在2500萬到2700萬左右,而這些人將會在未來十年間陸續達到60歲,成為未來這波“退休潮”的中堅力量,而他們的退休生活也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熱點。

不同於50後、40後,乃至30後,這批60後成長、發展於改革開放時期,不管是受教育程度,還是收入與消費水平,都較前者有大幅提高,因而思想觀念更為開放,知識視野也更加開闊。

所以,他們不再滿足於單純地追求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醫的退休生活,而是擴展為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體現著新風貌、新精神,故而多了一個新名稱——新老人。

出生於1960年2月13日的李建國正是這樣一位“新老人”,在他小時候,我國正處於發展初期,各類生活物資供應匱乏,退休老人的衣食住行全要票證。

雖然在當時,退休職工的生活尚可保障,但也隻限吃飽穿暖,缺乏精神食糧。

譬如李建國的爺爺,退休後幾乎無事可做,每天僅靠練毛筆字、釣魚來打發時間,偶爾聽段收音機播放的相聲或評書,就已是嫌少的奢侈。

而現如今的李建國,卻過上了不一樣的退休生活,追求著精神層麵的豐沛。

“老爸,老爸,你要去哪裏呀?我要帶你老媽去西藏……”

2019年9月9日的傍晚,李建國和妻子拎著行李抱著狗,從自貢開車來到成都,在敲開女兒女婿家的門後,他把車鑰匙遞給了女婿,妻子則把狗送到女兒懷裏。

隨後,夫妻二人揮揮衣袖,唱著歌攜手離去,踏上了去往西藏的朝聖之路。

這天,既是重陽節,也是李建國與妻子王秀群35周年結婚紀念日,在我國,結婚35年被稱為玉婚,意味著像玉一般彌足珍貴。

為了慶祝這個充滿意義的日子,李建國準備帶著王秀群在西藏待到九月底,再趕在十一國慶去天安門看升國旗。

因為10月2日還是王秀群的58歲生日,夫妻二人一個出生在情人節前一天,一個生在國慶節後一天,每年生日都會連著節日一起過,浪漫又喜慶。

“爸,媽,你們帶了紅景天和氧氣瓶嗎?”女兒李苗苗急忙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