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敘(1 / 1)

項金生作

一九二八年九月十二日,我降生在下村同樂一個耕讀的家庭裏。下村是個邊遠鄉,四麵高山峻嶺,交通不便,開發較遲,政治、經濟、文化都很落後。祖父小有名氣,讀了很多古書,大字寫得很好,村裏人尊稱秀毓公老先生,爺生我父等五弟兄,五姐妹。大伯嶽雲中學畢業;四叔在省立三師畢業,曾投身革命運動,抗日戰爭陣亡於湖北;滿叔飛龍,在長沙育才中學畢業,從事鄉村教育十餘年;二伯和我父親隻讀過高小,長年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父親生我兄弟三人,姐妹三個。長兄魁生中學肄業,被抓去當壯丁,一九四八年參加徐州和平起義,後加入解放軍,一九五一年參加抗美援朝,在上甘嶺戰役中壯烈犧牲,成為永垂不朽的革命烈士;滿弟一九五四年參加工作,供銷幹部,一九七七年退休,二00一年病故。

解放前的下村,不但經濟落後,人民生活艱苦,文化亦是非常落後,讀個高小要跑百餘裏路到洣泉高小去讀,多艱難啊!

定治鄉中心小學於一九四一年成立,招生40名新生,我被錄取為第一班新生。一九四三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寧岡中學,一九四五年上期轉入桂東中學,讀完二年一期,家庭經濟困難,不能維持上學,休學在家守鴨群、割牛草、砍柴。一九四七年秋返回寧岡中學,跳班到三年一期,搶回了休學所耽誤的時間,也為家庭節省了經費,光榮地拿到了中學畢業證書。

一九四八年下期,我在樂成小學任教員,開始了我的教學生涯。起初薪水很低,一學期薪穀才七擔。

五十年代人民政府通知教師和要求參加教師隊伍的人,一律參加教師講習班學習,學習後分配工作。一九五O至一九五二年在長溪當教員、校長。經過黨的教育培養,一九五四年光榮加入共青團組織,後被選為下村學區團代表,參加全縣教師團代大會,縣團委書記吳文林率領全體團代表到先進單位一中參觀學習,受到一中全體師生夾道歡迎。

一九五六年調下村完小任教員、總務、團支書工作,並兼任酃縣南片(水口、中村、策源、平樂)教育工會宣傳委員,工作積極,認真負責,多次受到學校和上級的嘉獎。

一九六O年被評為下村公社先進工作者、教育工會縣代表,縣委書記鄧吾吉率領全縣教育工會代表40餘人,前往革命搖籃――井岡山參觀。

回憶在青鬆小學工作的八年和在西坑小學工作四年當中,學生成績顯著提高,無論全縣統考還是全鄉統考,學生成績都是名列前茅。得到學校領導、村幹部和家長的廣泛讚譽。本人從事教育工作三十三個春秋,省人民政府和株洲市教育局產曾分別授予“先進工作者”榮譽證書和“愛崗敬業積極分子”稱號,在教育崗位上貢獻了畢生精力。一九八0年割愛退休,所教學生達四千餘人,遍布全國各行各業,真是桃李滿天下,誠信譽神州。

在我國連續三年遭受自然災害襲擊的六十年代初,國難當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我一個人的工資,養不活全家老小,幾欲退縮,是賢妻黎荷鳳深明大義,鼓勵我堅持工作,同心協力度過難關。我所取得的點滴成績,都是賢妻積極支持和理解的結果。她是個生育六子女的良母,她無微不至的照顧老母親的冷暖與衣食起居,贍養老母親活到九十二歲高齡。對兒女百船愛護,寧願自己飽受煎熬,也不讓子女受苦挨餓,鼓勵子女勤學向上,成長為新一代接班人。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退休至今,二十八載,家庭興旺子孫孝訓,我享受天倫之樂。活到老,學到老,常提筆敘舊,表達豪情壯誌。一九九八年為《下村人文》一書,不辭艱苦,下鄉采訪,收集資料,寫了幾篇短文,編輯了《樹正除邪》《雜記小摺子》《聖童奇才》《西楚霸王史略》等以供後輩子孫閱考。

對求學的子孫、外甥孫們,不分男女,一視同仁,皆以微薄資助,期望成才,為國為民多作貢獻。子聲羽湖南政治學院本科畢業,在下村鄉政府工作;四女小平高中畢業,在下村鄉學校當教師;大女婿謝書明,鎢礦退休幹部;二女婿黎成斌縣農業局退休幹部;三女婿趙茂青村黨支部書記;四女婿邱湘濤中學教師,有一技之長;外甥謝塘開研究生碩士學位,在新疆工程設計院工作,任工程師多年,常出國考查;外甥邱澤暉在湖南商學院藝術係本科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外甥趙熒星株洲職校畢業,在南京工作;外甥趙玉瓊縣一中高中畢業後在深圳一家公司上班;外甥女黎明超在湘潭農校畢業,農業局工作。孫女元彥剛滿十二歲,聰明活潑,伶俐可愛,專心讀書,學業成績一年比一年進步,可謂膝下人才輩出,光宗耀祖。年老的我,老有所樂,樂在其中。

2006年9月12日初稿06年12月13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