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4日,醫學或生理學獎公布,漂亮國科學家理查德·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獲獎。
2004年10月5日,物理學獎公布,華國陳申獲獎。
2004年10月6日,化學獎公布。
……
關鍵的第二條信息,第一時間就傳到了華國。
華國學術界,發生了大地震,所有人都瘋了!
這特麼的陳申是誰?哪冒出來的?沒聽過啊,到底是哪位大佬?
研究物理科學學術界的資料名單中,根本就沒有這麼一號人!
他是誰?他到底是誰?瘋了!
這怪不得他們,華國,已經太多年沒有獲得過諾獎了,用屈指可數都不足以形容。
往前推,建國到現在,港澳台全部算上,也就8人而已。其中還有和平獎和文學獎,和物理學獎的重量,不可同日而語。
就這,大部分還隻能算是華人獲獎,獲獎時國籍都不是華國的。
彌足珍貴!
一位身著中山裝的老爺子,腰板筆直,看著麵前的電視機。
那裏麵正有一位國大的院士,對關於最近新聞媒體上火熱的諾獎消息,侃侃而談。
“在發現石墨烯以前,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為,熱力學漲落不允許任何二維晶體在有限溫度下存在。所以,它的發現立即震撼了凝聚體物理學學術界,顛覆了學術界對凝聚體物理學的認知。”
主持人:“能具體說說嗎?”
“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但石墨烯卻是二維結構,在發現它以前,物理學界認為,這個東西是不存在的,所以陳申獲得諾獎,實至名歸!”
“請問王院士,您認識這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陳教授嗎?”
“不認識,不過我猜想他一定是一位克勤克儉的研究員,專注於基層研究的專家學者。就像是前年我們鄰國,那位田中耕一教授一樣,也是突然獲得諾獎。”
田中耕一,200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之前也是一個透明人,埋頭於實驗室的基層研究工作,與櫻花國學術界幾乎沒有任何交往,連論文都沒有發過幾篇。等得了諾獎之後,才從一個寂寂無名之輩,一下子被大眾所熟知。
中山裝的老爺子看著電視,突然說話了:“查出來是誰了嗎?”
“查出來了,不過。”
“不過什麼?”
“首長,您自己看吧。”
一個秘書打扮的青年,將一個文件袋,推到了老人的麵前。
文件袋打開,一張學生照片掉了出來。
“學生?”
聲音中,包含著太多驚訝。
“是的,藍鯨市第二中學的初三學生。”
……
揮灑青春,以夢為馬!
不苦不累,初三無畏,不拚不搏,初三白活,加油吧,騷年們,一起衝刺小高考!
堅持no.1,還有最後258天!
滅絕師太在講台上唾沫橫飛,給學生們大講數學題型。
我們的豬腳陳申,坐在最後排靠垃圾桶邊上的位置,回頭看了看後麵的黑板報。
自初三以來,黑板報上盡是這些,增添了同學們很多壓力。
能榮獲垃圾桶邊上這個寶座,和身高有一定的關係,但這也不是最主要的,與他的成績也是息息相關。
算不上最學渣的那一撮人,但肯定算不上優秀學生。
差生中的高個!
原因簡單,偏科太嚴重了,數理化好有什麼用?語英政,拉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