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在親爹麾下挖人的將門“孝子”們((1 / 3)

第238章 在親爹麾下挖人的將門“孝子”們(四千字,二合一章節)

(四千字,二合一章節)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民眾眼中隻有耕戰二字,原本正在家中耕地的男子接到各鄉三老傳達的征兵告示,無論願與不願,都要在規定時限內前往就近的軍營。

也有不少男子早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投軍了,於是便趁著這一次的征兵主動投軍。

還有不少原本告假歸家,或是爵位達到第四級的不更乃至更高級爵位後免充更卒的秦人扛起自己購買的兵器,披上甲胄,走出了家門。

不過,無論是因為什麼原因要前往軍營,他們都必須在裏正的要求下集合,等到所有人都到了再一同出發,絕不允許私自前往。

畢竟路途上沒人知道會不會遇上野獸和盜賊,而且一個裏的人同去,也更方便軍營登記。

村落前的空地上,一名名男子走出家門,帶著裝了幹糧的包袱,在裏正的麵前登記了姓名。

“生丁,不更爵,幹糧四鬥。”

“林,上造爵,幹糧三鬥。”

“濟,簪嫋爵,幹糧四鬥。”

……

裏正讓人大致稱量了每一名即將去軍營的男子包袱裏的幹糧,將重量都記錄在了紙張上。

這些幹糧都是各家各戶備著路途中食用的,官府會將這部分糧食在事後返還給每家每戶的。

而每當這個時候,每家每戶即將投軍的男子們包袱中的幹糧都會格外多一些,倒不是他們的家人想趁機占些便宜,而是他們都知道若是吃不飽,自家的男丁便有可能死在戰場上,他們隻是想讓家中的男丁再多吃些。

當然,三四鬥的幹糧並不多,因為他們這個村叫做兀村,是藍田縣中的一個小村子,距離藍田大營也就隻有一日的路程,所以並不需要備太多的幹糧。

而就在裏正登記的時候,村口幾乎家家戶戶都出現了母親送別丈夫、兒子,妻子送別丈夫之類的畫麵,雖然女人們抹著淚水,心有不舍,但他們都明白,他們的丈夫或是兒子都必須前往軍營投軍。

這是秦法規定的秦人義務。

不過,他們並沒有抱怨這嚴苛的秦法,他們隻是痛恨那些攻打秦國的列國諸侯。

雖然秦法嚴苛,限製了他們的各種娛樂活動,每日除了耕田,就是織布,別無其他,但這個世道他們這些升鬥小民哪有那麼多要求?

在這個戰火連天的時代,能吃得上……不,能活著就已經是天大的恩賜了,更何況他們每個人都能合理地分到田地,至少能吃得飽飯,已經比其他各國的百姓好不知道多少倍了,他們也不奢求更多了。

隻是,誰也不知道這一戰後,他們的丈夫、孩子、兄弟又有幾人能歸來,畢竟那可是六國合縱啊。

上一次五國合縱,都將秦國打得退回了函穀關以內,這一次還多了一個國家,獲勝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因此,這一次的離別對於這些百姓來說,可能就是生死離別,自然是百般不舍。

隨著一名老婦送別丈夫和兩個兒子時的潸然落淚,一旁原本沒有哭泣的老人和婦孺們再也壓抑不住心中的情緒,哭聲傳遍了整座村子。

而這樣的一幕,就發生在了張機的眼前。

騎在馬上的張機在涉間和蘇角的陪同下來到了這裏他是來招募兵丁編入自己的衛士軍。

雖然目前的秦王宮的兩萬五千衛士軍由五千平陽重甲軍和兩萬鹹陽衛戍軍暫時充當,但這些人馬都隻是暫時借給張機代替守衛宮禁的,所以張機還是要募集自己的人馬。

帶上了嬴政的詔令,張機來到了藍田縣,向藍田大營的蒙驁以及藍田縣的縣令、縣尉和縣丞分別出示了嬴政的詔令後,張機也得以順利地得到在藍田縣中募集兵卒的許可。

作為守衛宮禁要地的兵卒,兵卒的素質自然要高。

而且衛士軍並非永遠守在王宮之中,就如同西漢時的南北軍一樣,有時也會派出南北軍這兩支精銳的中央禁軍出征。

就在昨日,嬴政已經決定,若是列國合縱攻秦,那他便要親自出征鼓舞士氣,所以衛士軍作為嬴政的護衛軍,必須要絕對精銳以保證嬴政的安全。

而一支軍隊的精銳程度,除了將校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兵卒自身。

雖然很多東西都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彌補的,但是如果入伍的是一個麵黃肌肉,頭暈眼花,手無縛雞之力的人,那再怎麼訓練和培養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