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杆兵就是秦良玉為馬千乘所訓練出的一支強兵,在萬曆二十六年的播州之役,平定楊應龍一戰中,夫妻倆首次率白杆兵參戰,連破七寨,戰功為南川路第一。
援遼之戰,秦良玉遣哥哥秦邦屏、弟弟秦民屏帶著數千白杆兵前往,自己則籌備糧草,保障後勤。
很大程度上,白杆兵參戰都是自帶軍糧,但也是因此,石柱土司最後陪著明朝一起灰飛煙滅了。
說回正題,援遼之戰,白杆兵是和戚家軍一起來的,聽說沈陽城已被後金攻占後,總兵陳策下令還師,不準備再打。
但手下將領很激動,表示不打仗俺們來這幹嘛,旅遊嗎?陳策沒轍,於是帶著白杆兵、戚家軍與後金開戰。
兩支軍隊分為兩營,白杆兵在秦邦屏的率領小下先行渡河,在橋北立營。
童仲揆、陳策、戚金則帶著戚家軍在橋南立營。
白杆兵在前,自然先行遇上八旗兵,八旗驍騎的衝鋒很厲害,人數也比白杆兵多,但白杆兵組織嚴明,使用的又是上帶長刃下配有鐵環的奇怪兵器,跟明軍平常使用的兵器不一樣,讓八旗兵很不習慣。
打頭的精銳紅巴牙喇軍經過一番惡戰被白杆兵擊敗,當場退縮回城,讓八旗上下異常震驚。
騎兵沒衝破白杆兵列陣,努爾哈赤於是連忙遣步兵配合騎兵攻擊,然而白杆兵死戰不退,頂著八旗步騎猛攻,硬是斃敵數千,打得八旗鐵騎紛紛墜馬。
後金軍參領西佛先、佐領席爾泰、格朗當場陣亡。
白杆兵奮勇血戰,先後擊敗後金正白旗,正黃旗,擊斬落馬者二三千人!——說法源於清朝穀應泰的《明史記事本末》記載。
白杆兵營寨久攻不破,讓努爾哈赤非常頭疼,關鍵時刻,漢奸李永芳找到被俘的明軍炮手,親自解開捆綁,懸賞千金,用火炮來攻擊白杆兵。
由此,白杆兵全軍覆沒,主將秦邦屏、參將吳文傑、守備雷安民等人全部力戰而死。
問題來了,白杆兵鏖戰八旗兵的時候戚家軍在幹嘛呢?答案是他們在看戲,兩支軍隊不合,一方有難,互不支援,最終導致了慘劇發生。
另外,時任遼東經略袁應泰手握重兵也沒有出兵救援,眼睜睜看著白杆兵、戚家軍前後全軍覆沒,就是不救。
白杆兵集體陣亡後,後金八旗開始將目光看向了橋南的戚家軍。
戚家軍布陣於渾河五裏之外,列置戰車槍炮,掘壕安營,用秫秸為柵,外塗泥巴,後金八旗消滅白杆兵後,迅速渡河把戚家軍團團包圍。
後金八旗消滅白杆兵後,得以集中兵力攻打戚家軍營寨,陳策、童仲揆、戚金等將領沉著應戰,積極布陣。
先以火器射擊,殺傷相枕,火藥用完後,兩軍開始短兵相接。
戰鬥很激烈,戚家軍的步兵沒有弓、撒袋,他們持三尺長的竹竿槍和腰刀,披甲胄,外套一層厚棉,刀、箭不入。
在夜幕時分與八旗兵交戰,一度勝負未分,但隨著後金增援部隊加入,戚家軍逐漸潰敗。
後金一邊則是前後損失雅巴海、布哈、孫紮欽、巴彥、雅木布裏、西爾泰、郎格、敦布達哈、木布、祿汪格等將領。
至於遼東的兵馬,在總兵朱萬良、薑弼的率領下,三萬援兵,走到白塔鋪後,就觀望不戰。
隻派了一千兵馬為哨探,遇到了後金的將領雅鬆,雅鬆被嚇得望風而逃,明軍見此緊追不舍,一直追到後金左翼兵營前。
努爾哈赤聞報非常生氣,這又不是白杆兵、戚家軍,你怕個屁,於是遣貝勒皇太極率軍出戰……交戰之後,明軍的表現讓皇太極瞬間安定了,還是一如既往的差勁。
三萬明軍,被皇太極帶著幾千兵馬追殺,一路敗逃,損失慘重。
彼時還在跟八旗兵鏖戰的戚家軍眼見敵人越來越多,連忙派人向袁應泰求救。
奈何這家夥已經被嚇破了膽,以後金兵強大,派兵也扭轉不了戰局為由,拒不答應出兵。
援兵斷絕,陳策、童仲癸、戚金、將領袁見龍、鄧起龍、張名世、張大鬥等大小將校共120多人集體殉國,戚家軍也隨之湮沒於渾河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