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乎,參與刮分軍屯這個蛋糕的人再多一層,刮著刮著眼見蛋糕越來越小,然後……孝宗沒了,武宗上台,麵對此情此景,敢問閣下如何應對?

隻能冒險,冒著大風險重新再文官、勳貴手中把蛋糕拿回來,縱然拿不回全部,也得拿回一半,不然軍隊完了。

關鍵這事兒還不能親自出麵,因為親自出麵容易成靶子,於是太監就成了必需品。

太監好啊,沒有男人的煩惱,極少有青史留名的可能,多數能抓住的隻能是金錢,這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

何況,經過漢、唐兩個王朝後,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太監——壞!

這不就對了,壞人幹壞事,不就是天經地義?

於是有了八虎,分別執掌特務機構、兵權、批紅權,權傾朝野,立地皇帝,多威風、多霸道?

皇帝一定是被他們帶壞的,畢竟之前都是文官教育的,畢竟他爹可是聖主明君,畢竟……他還是個孩子啊!

孩子一定是沒錯的,錯的都是太監,因為丟了一點東西,所以必須拚命拿其他東西填補,這東西可以是權力,可以是金錢。

因為太監沒有後代,所以對於爵位,對於恩蔭子孫,他們是無感的,他們是嫉妒的,他們有充足的理由去削減這個製度,因為他們,並不能受益。

查舊賬同理,因為他們沒有後代,不需要為後代謀劃,有權的同時也想有錢,這就非常合理,所以他們會去追查曾經的舊賬。

就別管為什麼翻舊賬會精確到個人頭上,會追查到數年以前吧,要解釋也就一個,太監,想多撈點。

至於為什麼朱厚照在聽說劉瑾謀逆後會親自帶兵去抄家,當然是因為憤怒了,畢竟給了這麼大信任,他居然背叛自己,不能原諒。

怎麼可能是因為錢呢?怎麼可能是怕有人從中經手呢?

不可能不是?誰不知道朝堂袞袞諸公都是朱厚照的父皇的心腹大臣,都是值得托付江山、子嗣的朝廷柱石。

扯遠了,說回正題,劉瑾為什麼一查軍屯就有藩王造反?別說安化王有這個心思,就算沒有,他也必須有。

裁官、削減恩蔭,那都是小事,但是軍屯,大明朝延續了百多年,哪個勳貴、朝廷重臣手裏沒有個三五頃田?

就別說封建社會,就算是現在,土地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東西,這玩意能讓劉瑾肆意妄為嗎?能讓他強取豪奪嗎?

作為正義的大臣、安邦的武將,大家勢必不能忍,於是,安化王跟劉瑾有密謀這件事被神通廣大的大臣們查出來了。

劉瑾這廝竟然藏匿安化王發布的檄文,居然接受安化王的賄賂重新給了他藩王護衛名額,何等罪大惡極之人……必須死!

……陰陽怪氣完了,其實看皇帝的記載,尤其是封建皇帝,單看其個人記載是沒啥用的,得聯係他那個時代重要人物的記載一起看,那才有看到。

比如明武宗一朝,單看朱厚照的記載,那就隻剩荒唐,了不起有個應州大捷,傳說中明朝、蒙古雙方投入合計十萬以上軍隊的大戰,隻斬首十六級的神奇戰役。

但如果把劉瑾的結合一起看……水不是一般的深,立皇帝也不是一般的大膽,文臣他查、勳貴他查,邊將他查,藩王他還查,邊關的倉庫,地方的府庫,鹽稅、糧儲……跟錢沾邊的東西他都查。

這已經不是膽大妄為,這直接是把天捅了一個窟窿,淩遲處死顯然已經是當時的人能想到的最酷烈的刑法了。

總結,劉瑾,非常確定這不是一個好人,但你不能說他沒幹過好事。

另外,就他幹的那些壞事,朱厚照顯然是要分擔一些責任,或者說還要占主要責任的。

劉瑾,這個惡人非常確定他幹過惡事,畢竟到處查查查的,他不可能沒有給自己搞點私貨。

換句話說,假如劉瑾真的一塵不染,那最先容不下他的,隻會是朱厚照。

史書記載中看到的,是朝政腐敗,百姓怨聲載道,但當我們不再單純認為皇帝、太監、文臣、武將哪個純壞,哪個純好的時候。